单纯性紫癜病因涉及血管因素含先天性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及获得性的感染、药物因素,血小板因素有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因素包含先天性缺乏和后天合成减少,其他因素涉及内分泌、自身免疫、遗传易感性,儿童需重点排查先天性血管或凝血因子异常,成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及病史评估。
一、血管因素
(一)先天性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
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先天性疾病,其血管壁的胶原纤维等成分异常,导致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易引发单纯性紫癜。例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血管壁结构缺陷,使得血管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容易破裂出血。
(二)获得性血管因素
1.感染因素:细菌(如链球菌等)、病毒(如肝炎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引起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诱发单纯性紫癜。研究表明,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屏障功能受损。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如抗生素(如青霉素等)、磺胺类药物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或直接刺激血管引起紫癜。
二、血小板因素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使血小板数量降低。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时,止血功能受影响,易出现皮肤紫癜等表现。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被大量破坏,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
(二)血小板功能异常
存在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或后天某些疾病(如尿毒症等)可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从出生起就可能存在血小板黏附、聚集等功能异常;后天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则是因疾病影响了血小板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止血过程,增加紫癜发生风险。
三、凝血因子因素
(一)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如血友病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体内缺乏特定的凝血因子,导致凝血过程异常,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单纯性紫癜。例如,血友病A是由于先天性缺乏凝血因子Ⅷ,使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
(二)后天性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因为肝脏是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场所。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可能引发单纯性紫癜。
四、其他因素
(一)内分泌因素
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较为显著。雌激素可能影响血管通透性等,使女性在这些时期更易发生单纯性紫癜。例如,月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增加紫癜发生几率。
(二)自身免疫因素
部分单纯性紫癜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紊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攻击自身血管等组织的抗体,引发血管炎症等病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或凝血功能异常,进而出现紫癜表现。
(三)遗传易感性
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的个体可能因遗传因素使机体对相关致病因素更易感。例如,若家族中有单纯性紫癜患者,其亲属发生该病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但具体遗传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同时,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者需重点排查先天性血管或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而成年患者则要综合考虑内分泌、自身免疫等多方面因素及病史情况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