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血流累及多器官。有前驱期、腮腺肿大期表现及多种并发症。可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实验室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确诊。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主要对症支持。可通过接种疫苗、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不同人群中儿童易现并发症需关注,青少、成人要注意休息治疗防传染,特殊健康状况人群病情更复杂需综合监测治疗。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再经血流累及腮腺及其他器官,如睾丸、卵巢、胰腺、中枢神经系统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前驱期:部分患者可能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持续1-2天。
腮腺肿大期: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腮腺非化脓性肿胀,通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有触痛及弹性感,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一般一侧腮腺肿大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大者约占75%。
并发症表现
神经系统并发症:多见于儿童患者,可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嗜睡、惊厥等,部分患者可能留有后遗症。
生殖系统并发症:青春期后男性患者可并发睾丸炎,表现为睾丸肿胀、疼痛;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出现下腹疼痛等症状。
胰腺炎: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三、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腮腺炎患者)和典型的临床表现(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等)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可确诊近期感染。
病毒分离:从患者唾液、脑脊液、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可明确诊断,但操作相对复杂,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四、治疗
目前腮腺炎缺乏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隔离休息,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对于发热、头痛等症状可给予对症退热、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五、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儿童常规免疫程序中包含腮腺炎疫苗接种,一般婴儿在18-24月龄时接种麻风腮联合疫苗(MMR疫苗),可同时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
2.隔离传染源:发现腮腺炎患者后,应及时隔离,隔离期一般从发病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约2-3周。
3.切断传播途径: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等。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1.儿童:儿童是腮腺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按时接种疫苗,若儿童出现腮腺肿大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隔离。
2.青少年及成人:青少年和成人感染腮腺炎后,虽然并发症相对儿童较少,但也需要注意休息和对症治疗,同时在患病期间应避免传染给他人。
3.特殊健康状况人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感染腮腺炎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腮腺炎治疗的影响以及腮腺炎对基础疾病的可能加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