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和乙肝在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防措施方面存在区别,甲肝病原体是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为急性感染,抗-HAVIgM可诊断,可通过疫苗等预防;乙肝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性传播,有急慢性之分,“乙肝两对半”等可辅助诊断,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
一、病原体方面
甲肝的病原体是甲型肝炎病毒(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乙肝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二、传播途径方面
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贝类等)、饮用被污染的水等。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感染甲肝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在集体生活环境中更容易发生传播。
乙肝: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母亲怀孕时或分娩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乙肝的风险会增加;有输血史且血液未严格筛查的人群也是乙肝的高危人群。
三、临床表现方面
甲肝:临床表现多样,多数为急性感染,急性期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部分患者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很少转为慢性。儿童感染甲肝后,无症状或轻症感染的比例相对较高,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病毒的反应可能相对温和。
乙肝: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乙肝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但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转为慢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携带病毒,部分患者会逐渐出现肝脏损害,如肝区不适、腹胀、消瘦等,病情迁延不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四、实验室检查方面
甲肝:血清学检查中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的重要指标,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肝病毒。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等异常。
乙肝:血清学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HBeAg阳性通常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阳性可能表示病毒复制减弱;抗-HBc阳性提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现在感染。肝功能检查也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等情况,慢性乙肝患者还可能有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合成功能异常的表现。
五、预防措施方面
甲肝:预防主要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如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物煮熟煮透,保障饮用水安全,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感染。
乙肝:预防主要包括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s,起到保护作用;阻断母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避免血液传播,严格筛查血液制品,规范医疗操作,避免共用注射器等;减少性传播风险,提倡安全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