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与雌激素等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可生长于肌壁间等部位,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经量等异常等,超声等可辅助检查,治疗依情况而定;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的赘生物,各年龄段可发,分子宫内膜等息肉,较小无症状,较大有相应症状,超声等可辅助,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多萎缩或消退。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突出于子宫腔内、光滑、质地柔软的赘生物,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常见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
二、发病部位
子宫肌瘤:可生长在子宫肌壁间(肌壁间肌瘤)、浆膜下(浆膜下肌瘤)、黏膜下(黏膜下肌瘤)等不同部位。
子宫息肉:子宫内膜息肉主要生长在子宫内膜层;宫颈息肉则是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形成,向宫颈外口突出。
三、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有关;还可出现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从腹部摸到;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部分患者可能有不孕或流产情况,黏膜下肌瘤影响受精卵着床,肌壁间大肌瘤可能妨碍孕囊发育。不同年龄患者因激素水平不同,表现也有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生育相关影响,围绝经期患者可能更担心肌瘤是否恶变等。
子宫息肉:较小的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宫颈息肉患者可有接触性出血,常在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少量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影响胚胎着床,导致不孕。
四、辅助检查区别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呈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结节;子宫息肉超声可见宫腔内异常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可与周围内膜分界清楚。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子宫肌瘤在宫腔镜下表现为宫腔内隆起,表面有内膜覆盖;子宫息肉则可见息肉从宫腔内膜突出,呈单个或多个,色红,质地软而脆。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子宫肌瘤病理检查可见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排列;子宫息肉病理检查显示息肉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
五、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肌瘤: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且肌瘤小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但需注意药物对内分泌的影响,不同年龄患者使用需权衡利弊),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充分考虑患者年龄、生育意愿等因素,年轻有生育需求者尽量保留子宫行肌瘤剔除术,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症状严重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子宫息肉: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小型无症状息肉可暂时观察,有症状的息肉通常行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宫颈息肉可行息肉摘除术,术后需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对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如子宫内膜息肉,可能需要定期复查,年轻患者需考虑生育对子宫的影响,围绝经期患者要关注息肉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