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损伤会引发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眼球运动障碍、去皮质强直与去大脑强直以及生命体征紊乱等情况,不同年龄和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这些表现的程度、恢复难易等方面存在差异,如儿童相对有更强恢复潜力但严重时也会深度昏迷,有基础脑部疾病患者意识障碍可能加重等,脑桥损伤可致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中脑损伤可致双侧瞳孔散大,脑干损伤可致眼球固定,去皮质强直表现为双上肢屈曲内收等,脑干损伤可致呼吸节律频率改变、血压波动及心率失常等,不同年龄和有基础病史患者在这些生命体征紊乱表现上有不同反应。
瞳孔变化
双侧瞳孔缩小:当脑桥损伤时,可能出现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瞳孔,这是因为脑桥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损,导致瞳孔括约肌失去交感神经的抑制,而动眼神经副核支配的副交感神经相对占优势,引起瞳孔缩小。
双侧瞳孔散大:中脑损伤可能导致双侧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这是由于中脑的动眼神经核受损,动眼神经功能障碍所致。不同年龄患者的瞳孔变化可能在敏感性等方面有差异,儿童的神经系统相对更娇嫩,脑干损伤时瞳孔变化可能更迅速且明显;有眼部基础病史的患者,脑干损伤后瞳孔变化可能与单纯脑干损伤的患者有所不同,需要综合判断。
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固定:脑干损伤可引起眼球运动障碍,严重时可出现眼球固定。中脑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以及脑桥的展神经等相关神经结构受损,会导致眼球不能正常转动。例如动眼神经损伤时,可出现眼球向外下斜视,因为动眼神经支配的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及提上睑肌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患者眼球运动障碍的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的眼球运动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干损伤后恢复眼球运动的可能性相对存在,但难度较大;有头部外伤病史等情况的患者,脑干损伤后眼球运动障碍的评估和处理需要更谨慎,要考虑到原有的头部情况对眼球运动的影响。
去皮质强直与去大脑强直
去皮质强直:表现为双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这是由于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联系受损,但皮质下中枢尤其是中脑仍保存部分功能,导致上肢屈肌占优势的状态。
去大脑强直:表现为四肢伸直,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态。是因为中脑红核及其周围的网状结构受损,使伸肌的紧张性亢进所致。不同年龄患者发生去皮质强直或去大脑强直的概率和表现程度有差异,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相对较强,但脑干损伤严重时也可能出现此类情况;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脑干损伤后更容易诱发去皮质强直或去大脑强直,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以避免加重病情。
生命体征紊乱
呼吸功能紊乱:脑干是呼吸中枢所在部位,损伤后可出现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明显改变,如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呼吸暂停等。不同年龄患者呼吸功能的代偿能力不同,儿童的呼吸中枢相对更不稳定,脑干损伤时呼吸紊乱可能更严重;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史的患者,脑干损伤后呼吸功能紊乱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呼吸状况。
心血管功能紊乱:可出现血压波动,如血压不稳定、骤升骤降等,还可能出现心率失常等情况。这是因为脑干内的心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影响了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不同年龄患者心血管系统对脑干损伤的反应不同,老年人本身心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脑干损伤后血压和心率的波动可能更明显;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脑干损伤后心血管功能紊乱的处理需要格外谨慎,要避免血压过度波动等情况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