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致异常子宫出血,分无排卵性与排卵性,无排卵性常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由HPO轴反馈调节不完善或衰退使雌激素无孕激素拮抗致内膜异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等,排卵性多见于生育年龄与黄体功能异常有关,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病变,综合病史等,治疗无排卵性功血青春期止血等,绝经过渡期止血等,排卵性功血调节黄体功能,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出现失常所引发的异常子宫出血状况,并非因生殖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导致。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与排卵性功血两类。
发病机制
功血的发病根源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进而致使子宫内膜发生异常出血。无排卵性功血常见于青春期以及绝经过渡期女性,此阶段HPO轴的反馈调节机制尚未完善或趋于衰退,使得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却缺乏孕激素的拮抗,从而引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突破性出血等情况;排卵性功血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其发病与黄体功能异常有关,如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黄体萎缩不全则会使经期延长等。
临床表现
无排卵性功血: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时长不一,经量时多时少,甚至可能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例如,月经周期可短至十几天,也可长达数月,经期可能持续十余天甚至更久,经量可从点滴出血到大量出血不等。
排卵性功血:排卵性月经失调又细分为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等类型。黄体功能不足者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患者可能较早出现月经;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则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结束后仍有少量淋漓出血。
诊断方法
需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诊断时综合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并结合辅助检查:
诊断性刮宫:既能够起到止血作用,又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子宫内膜的病理类型,如是否存在增生过长等情况。
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及附件的形态、结构,排查有无器质性病变,例如观察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
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排卵性功血患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黄体期体温上升幅度偏低或上升时间较短等。
激素测定:可检测性激素水平,如雌激素、孕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等,以评估HPO轴的功能状态。
治疗原则
无排卵性功血
青春期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要治疗方向。通过使用药物等方式先止血,之后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促进正常排卵。
绝经过渡期患者:主要目标是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一般可采用药物治疗或刮宫等方法。
排卵性功血:主要是调节黄体功能,如对于黄体功能不足者可补充孕激素等,对于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来改善黄体萎缩不全的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需关注其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心理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重HPO轴调节紊乱的情况。应引导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作息等。
绝经过渡期女性:由于此阶段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警惕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发生。
有生育需求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生殖内分泌功能,以创造利于受孕的内分泌环境,例如通过药物等手段调节HPO轴功能至相对正常状态,从而提高受孕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