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偏瘫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能力明显减弱;有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致肢体僵硬、肌张力减低致肢体松软;存在姿势异常,如仰卧位、俯卧位时患侧肢体姿势异常;有反射异常,如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出现;部分患儿还伴有认知及言语等方面的伴随表现,尤其早产儿、有家族遗传病史等高危因素的小儿出现偏瘫更应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一、运动功能障碍
小儿偏瘫时常见一侧肢体运动能力明显减弱。比如患侧上肢可能出现活动不灵活,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像抓握东西时力量较对侧弱,手的灵活性差;患侧下肢行走时可能出现拖曳步态,行走姿势异常,步幅变小,上下楼梯时患侧下肢协调能力差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运动神经的调控,导致患侧肢体的运动传导和协调功能出现障碍,不同年龄小儿表现可能有差异,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患侧肢体活动减少,肌张力异常等。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患侧肢体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例如检查时,被动屈伸患侧上肢或下肢时,感觉到明显的抵抗感。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后,对肌肉的神经调控失衡,使得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对于婴幼儿来说,肌张力增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肢体发育和运动功能的发展。
2.肌张力减低:也有部分小儿偏瘫时出现患侧肢体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比如患侧上肢下垂时缺乏正常的摆动幅度,患侧下肢站立时难以维持正常的姿势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使得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张力功能。
三、姿势异常
小儿偏瘫时往往会出现异常的姿势。比如仰卧位时,患侧上肢可能内收、内旋,患侧下肢可能内收、伸直;俯卧位时,患侧肢体姿势异常,与健侧不对称。这些姿势异常是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和肌张力异常共同作用导致的,不同年龄小儿的姿势异常表现可能因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新生儿期可能更多表现为整体肢体姿势的不对称,而较大年龄小儿可能出现更典型的异常体位姿势。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小儿某些原始反射会在一定月龄消失,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小儿偏瘫时可能出现这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情况。例如拥抱反射本应在3-4个月消失,但偏瘫小儿可能到较大月龄仍存在该反射。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反射调控机制。
2.病理反射出现: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当用钝物轻划小儿足底外侧时,患侧下肢出现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锥体束受损,使得正常情况下被抑制的病理反射得以表现出来。
五、认知及言语等方面的伴随表现(部分患儿)
部分小儿偏瘫可能伴有认知方面的影响,如智力发育轻度落后等情况,尤其是脑部病变影响到广泛脑区时。在言语方面,可能出现言语发育迟缓,如开始说话的时间晚于正常儿童,或者言语表达不清晰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病变不仅影响了运动相关区域,还可能影响到认知、言语等功能区域,不同患儿根据病变部位和程度的不同,伴随的认知及言语等方面的表现有所差异。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小儿,如早产儿、有家族遗传病史等高危因素的小儿,出现偏瘫症状时更应密切观察相关表现,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因为这些特殊人群的脑部发育等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偏瘫症状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更严重的影响,需要尽早进行干预和康复评估等措施来最大程度促进其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