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临床表现有别,实验室检查可辅助诊断,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影响,特殊人群需注意特殊情况。细菌性毛囊炎多由金葡菌等引起,初起丘疹后成脓疮,好发部位及表现有特点;真菌性毛囊炎常见马拉色菌引起,皮疹有特征且部分伴痒。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可助鉴别,不同人群患毛囊炎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特点
1.细菌性毛囊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疮,继而干燥、结痂,痂脱后不留痕迹。好发于有毛发及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头皮、后颈、背部等,皮疹常分批出现,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若发生于头皮,可导致永久性脱发。
2.真菌性毛囊炎:常见的是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皮疹多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常成批出现,散在分布,好发于胸背部、颈、面、肩、上臂、腰腹部等部位,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明显疼痛。
二、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细菌感染:取脓疱内容物或病灶边缘的鳞屑进行革兰染色,若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阳性球菌,尤其是成堆的葡萄球菌,有助于诊断细菌性毛囊炎。
真菌感染:取病变部位的鳞屑、脓液等标本,用10%氢氧化钾处理后镜检,若发现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菌丝,提示真菌感染,马拉色菌毛囊炎镜检时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芽生孢子和短菌丝。
2.真菌培养
细菌性毛囊炎:细菌培养可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根据药敏试验可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真菌性毛囊炎:真菌培养可培养出马拉色菌等致病真菌,同样通过真菌培养及鉴定能明确病原菌种类,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1.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皮肤油脂分泌相对旺盛,且活动量大易出汗,若不注意皮肤清洁,更容易发生毛囊炎,且儿童皮肤娇嫩,在分辨真菌细菌毛囊炎时需更细致观察皮疹表现。老年人皮肤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发生毛囊炎,但其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2.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定情况,如男性雄激素水平高,皮肤油脂分泌多,相对女性可能更易发生细菌性毛囊炎,而真菌性毛囊炎在两性中均可发生,无绝对性别倾向。
3.生活方式:长期多汗、皮肤卫生状况差、喜欢搔抓皮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人群,容易诱发毛囊炎。例如,运动员由于运动后大量出汗,若不能及时清洁皮肤,就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引发毛囊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机体免疫力受到影响,皮肤易发生感染,包括真菌和细菌感染的毛囊炎。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毛囊炎时,由于皮肤薄嫩,在分辨真菌细菌毛囊炎时要避免过度刺激皮肤。儿童若发生毛囊炎,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勤给儿童洗澡、换衣物。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儿童配合度可能较差,取标本时需更加轻柔操作。
2.孕妇:孕妇发生毛囊炎时,分辨真菌细菌毛囊炎同样需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到孕妇的特殊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若需要使用药物治疗,要谨慎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药物。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毛囊炎。在分辨真菌细菌毛囊炎时,需更加关注其感染的复杂性。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皮肤清洁,若发生毛囊炎,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加重,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感染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