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皮肤或黏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表现常见类型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继发性由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临床表现有皮肤瘀点瘀斑等不同类型有差异,诊断结合血常规等,治疗特发性轻度可观察重者用激素等继发性针对原发病;非遗传血友病即获得性血友病因自身产生针对凝血因子Ⅷ自身抗体致凝血障碍,表现为出血倾向,诊断通过凝血因子等检测,治疗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儿童需关注紫癜和非遗传血友病护理,成人按自身情况制定方案,均需健康生活方式,有基础病史者需综合考虑治疗。
一、紫癜
(一)定义与分类
紫癜是皮肤或黏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表现,常见类型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由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
(二)临床表现
皮肤可见瘀点、瘀斑,可伴鼻衄、牙龈出血等黏膜出血表现,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不同类型紫癜表现有差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儿童及成人,儿童起病前多有感染史,成人慢性型可反复发作。
(三)诊断
需结合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减少等)、凝血功能检查、骨髓穿刺等明确。血常规可发现血小板数量异常,骨髓穿刺可观察骨髓中巨核细胞等情况以辅助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四)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度者可观察,病情较重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纠正血小板减少。
二、非遗传血友病
(一)定义与病因
非遗传血友病主要指获得性血友病,是因机体自身产生针对凝血因子Ⅷ(FVIII)的自身抗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与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相关,非由遗传基因缺陷导致。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可出现皮肤瘀斑、肌肉血肿、关节出血等,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因个体自身抗体情况而异。
(三)诊断
通过凝血因子检测(FVIII活性降低等)、自身抗体检测等明确。凝血因子检测可发现FVIII活性明显下降,自身抗体检测可证实存在针对FVIII的自身抗体。
(四)治疗
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自身抗体产生,从而改善凝血功能。
三、特殊人群考虑
(一)儿童
儿童紫癜需特别关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起病前多有感染诱因,护理时需避免外伤,防止出血加重;非遗传血友病儿童若出现出血表现,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因儿童凝血功能特点可能使出血更易加重,需谨慎处理。
(二)成人
成人紫癜和非遗传血友病患者需根据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成人紫癜中继发性者需注意排查可能的基础疾病,非遗传血友病成人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遵循医嘱规范治疗,同时注意生活中避免创伤性操作以减少出血风险。
(三)生活方式
无论是紫癜还是非遗传血友病患者,均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紫癜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触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的物质,非遗传血友病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关节等部位出血,同时保证充足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病史相关
有基础疾病史的患者,如紫癜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时,需在治疗紫癜同时控制基础疾病;非遗传血友病患者若有自身免疫相关病史,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免疫抑制治疗对基础病的影响,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