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由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流繁殖产毒引发,常见病原菌经创口等侵入,高龄、儿童等易感,病原体入侵触发免疫炎症反应致全身炎症及后续问题,有高热低体温等全身、局部及器官功能障碍表现,通过临床评估及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儿童需考虑代谢特点,老年人要综合基础病评估,孕妇用药需谨慎。
一、定义
急性败血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所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病原菌入侵:常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可通过皮肤或黏膜创口、医疗器械(如导管)等途径侵入机体。例如,皮肤破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侵入引发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2.易感因素:高龄人群因免疫力下降、儿童免疫系统发育未完善、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更易发生急性败血症,其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及清除感染的能力减弱,增加了病原菌定植和侵入血流的风险。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触发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进而引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高热(体温可>38℃)或低体温(体温<36℃)、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表现,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
2.局部表现:感染部位可能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如皮肤创口周围红肿,导管插入部位感染时局部有炎性反应。
3.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可出现意识改变、尿量减少(提示肾功能受累)、呼吸困难(提示呼吸功能受累)等,严重时可进展为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五、诊断
1.临床评估:依据发热、感染灶等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若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可确诊,但需注意采血时机(通常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显著升高,提示存在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如针对革兰阴性菌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2.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维持组织灌注,儿童及老年人因循环代偿能力较弱,需密切监测液体出入量及循环指标。
3.器官功能支持: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时给予机械通气,肾功能不全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需特别注意各器官功能的保护和支持,避免因器官功能受损导致病情恶化。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感染后病情进展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及时进行血培养等检查,抗感染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药物代谢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
2.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感染后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感染表现的影响,治疗时要权衡抗生素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3.孕妇:感染败血症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用药需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状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宫内感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