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颅脑损伤是怎么回事
闭合性颅脑损伤是头部受钝性物体或间接暴力致头皮和颅骨未破裂但脑组织可能受损的情况,其受伤机制包括加速性、减速性、挤压性损伤;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局灶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和MRI,前者是重要手段;治疗原则包括一般、对症、手术治疗;预后与损伤程度、治疗及时性等有关,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轻度多可恢复良好,重度可能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受伤机制
加速性损伤:头部突然受到外力打击,头部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此时脑组织在颅内发生相对运动,导致脑挫裂伤等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中头部被撞击等情况。
减速性损伤:运动的头部突然撞于静止的物体上,头部运动突然停止,而脑由于惯性仍继续向前运动,致使脑遭受损伤,例如高处坠落时头部着地。
挤压性损伤:两个不同方向的外力同时作用于头部,使颅骨变形,导致脑组织损伤,如产伤等情况可能导致婴儿出现此类损伤。
二、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轻者可为短暂的神志恍惚,重者可呈深度昏迷。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反映脑损伤的轻重,例如轻度脑挫裂伤患者可能仅有短暂的意识模糊,而严重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可出现长期昏迷。
头痛、呕吐:受伤后常出现头痛,可为胀痛、跳痛等,程度不一。由于颅内压升高或脑组织损伤刺激脑膜等结构,可引起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局灶症状和体征: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如损伤运动区可出现肢体偏瘫;损伤语言中枢可出现失语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局灶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观察。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以及脑挫裂伤等病变。通过头颅CT能准确判断损伤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头颅CT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婴儿的颅骨较薄,颅骨骨折的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
头颅MRI:对于发现早期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病变可能比CT更敏感,但在急诊情况下,头颅CT通常是首选检查方法。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对于有呕吐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其呼吸平稳,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对症治疗: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可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如使用甘露醇等。对于头痛剧烈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但要注意儿童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手术治疗:如果出现颅内血肿较大,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如硬膜外血肿量超过30ml、硬膜下血肿量超过60ml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对于脑挫裂伤严重、出现脑疝等紧急情况的患者,也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确定,儿童患者由于其颅骨可塑形等特点,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
五、预后情况
预后与脑损伤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多数可以恢复良好,可能仅遗留轻微的头痛等不适;而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癫痫等,甚至危及生命。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严重损伤时预后也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