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发生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因素;外在因素有物理(机械、温度光线刺激)、化学(接触性物质、药物)、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因素。
一、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皮肤病具有遗传倾向,例如鱼鳞病,它是一组常见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疾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如果家族中有鱼鳞病患者,后代遗传该病的概率会增加。
2.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失调可引发多种皮肤病。例如银屑病,其发病与免疫系统紊乱有关,机体的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也会出现皮肤的特异性损害,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累及皮肤出现红斑、皮疹等表现。
3.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变化可影响皮肤状态。像痤疮,与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雄激素能刺激皮脂腺增生和分泌,导致皮脂分泌增多,进而堵塞毛孔引发痤疮。孕妇在孕期可能出现妊娠性黄褐斑,这与孕期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激素水平改变会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功能,导致黑色素沉着。
二、外在因素
1.物理因素
机械性刺激:长期摩擦可引起胼胝,如长期穿不合脚鞋子的人,脚部皮肤受到持续摩擦,局部角质层增厚形成胼胝。外伤也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后引发炎症反应,严重的外伤还可能影响皮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伤口愈合不良可能形成瘢痕疙瘩。
温度和光线刺激:高温环境可能引起痱子,高温潮湿时,汗腺导管堵塞,汗液潴留引起汗腺周围炎症。紫外线过度照射可导致皮肤晒伤,出现红斑、疼痛、脱屑等症状,长期紫外线照射还与皮肤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紫外线中的紫外线B(UVB)和紫外线A(UVA)会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
2.化学因素
接触性物质: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如接触某些化妆品、染发剂、化工原料等,皮肤接触这些物质后,可发生变态反应或刺激反应,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肤损害。例如对某些化妆品中的香料过敏的人,使用后会立即或在数小时后出现面部皮肤的过敏症状。
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药疹,这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常见的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等)、镇静催眠类等。药疹的表现多样,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紫癜等多种皮疹形态。
3.生物因素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脓疱疮,表现为皮肤出现脓疱,破溃后有脓液渗出,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儿童是高发人群,由于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容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脓疱疮。
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水痘多见于儿童,初次感染时表现为全身出现斑疹、丘疹、水疱等,伴有发热等症状;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再次激活引起带状疱疹,表现为单侧身体出现带状分布的水疱,伴有神经痛。
真菌感染:皮肤癣菌可引起体癣、股癣、手足癣等,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当皮肤有破损或处于潮湿环境时,容易感染皮肤癣菌。例如足癣,多发生在足部多汗、穿不透气鞋子的人群中,表现为足部瘙痒、脱屑、水疱等症状。
寄生虫感染:疥螨可引起疥疮,疥螨寄生在皮肤内,尤其是皮肤薄嫩部位,如手指缝、手腕、腋窝、腹股沟等,引起剧烈瘙痒,夜间瘙痒加剧,皮肤可出现丘疹、水疱及隧道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