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有Ⅰ、Ⅱ、Ⅲ型,通过粪-口途径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后可侵袭神经系统,不同型别、人群感染表现及致病机制有差异,儿童感染相关风险等有特点。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本定义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它是一种直径约27-30nm的球形病毒,无包膜,由核衣壳组成,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型
1.Ⅰ型
该型病毒所致的脊髓灰质炎病情相对较重,在历史上多次大规模脊髓灰质炎疫情中,Ⅰ型病毒往往是主要的流行株。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能感染,但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等因素,儿童感染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人群密集的生活环境中,儿童更容易接触到病毒而感染。
2.Ⅱ型
Ⅱ型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相对Ⅰ型较少,但也会导致脊髓灰质炎相关症状。在性别方面,男女感染Ⅱ型病毒后在发病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临床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感染后出现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可能高于部分成年人,这与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关,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可能更易导致严重后果。
3.Ⅲ型
Ⅲ型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也有其特点,在生活方式方面,若人群有不良的卫生生活习惯,如不注意手卫生等,会增加感染Ⅲ型病毒的几率。对于不同病史的人群,若既往有免疫缺陷等病史,感染Ⅲ型病毒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因为其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控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和对机体的损害。
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
这是脊髓灰质炎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被脊髓灰质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是重要的传播载体。例如,在一些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地区,被病毒污染的污水如果被当作饮用水源,就会导致大量人群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感染病毒。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接触地面等被污染的环境后又将手放入口中,所以儿童通过粪-口途径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在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未清洗干净的水果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2.密切接触传播
在家庭、学校等密切接触的环境中,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等而传播病毒。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与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时,由于他们的免疫力低,更容易被感染。比如,家庭成员感染后,与婴幼儿共用餐具、亲吻婴幼儿等密切接触行为都可能导致婴幼儿感染病毒。
四、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致病机制
1.对神经系统的侵袭
病毒经口、咽或肠道黏膜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组织、咽壁、肠道集合淋巴结等处繁殖。然后可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如果机体免疫力较弱,病毒可随血流播散至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其他非神经组织进一步繁殖,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和血-脊髓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脑实质、脑膜等部位,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等。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由于神经系统的成熟度不同,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年龄较小的儿童感染后发生永久性瘫痪的风险可能高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