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详细了解患者发病前14天行程等流行病学史不同人群获取方式有别,临床表现儿童症状不典型老人因基础病多表现不典型且易现严重并发症常见症状含发热干咳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非特异核酸检测为重要确诊手段需多次采样基因测序用于特定情况,影像学检查胸部CT有早期及不同年龄表现特点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
一、流行病学史询问
需详细了解患者发病前14天内的行程情况,包括是否有境外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是否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等。例如,若患者在发病前14天内曾前往疫情严重的国家或地区,或与已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有过共同居住、共同工作、密切接触等情况,提示感染风险较高。不同年龄人群的流行病学史获取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询问其监护人了解相关旅居及接触情况;老年人若自主表达困难,需从其家属等相关人员处获取准确信息。
二、临床表现观察
1.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急促等,部分儿童可能仅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与成人典型的发热、干咳、乏力等表现有所不同,需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态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较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了可能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外,更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且可能伴有意识障碍、低钠血症等多种复杂表现,需格外关注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及整体健康状况变化。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性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需结合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例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机体免疫状态可能略有不同,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响无明确特异性规律。
2.常见症状:发热可为低热至高热不等,干咳是较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早期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但该指标并非特异性,其他病毒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改变,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例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可能升高,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具有一定提示意义,但不能仅凭血常规结果确诊。
2.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重要的确诊手段。一般发病后1-5天内核酸检测阳性率较高,但由于采样部位、采样技术、病毒载量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所以通常需要多次采样检测,以提高确诊的准确性。对于儿童患者,鼻咽拭子采样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老年人若存在鼻腔黏膜萎缩等情况,采样可能相对困难,需谨慎操作并多次尝试采样。
基因测序:对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将其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若高度同源则可确诊,该方法主要用于明确病毒变异情况等特定情况,一般在常规确诊中不是首要采用的方法,但在研究病毒传播变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影像学检查
胸部CT可见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可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年龄患者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患者胸部CT表现相对较轻,病变范围可能较局限;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基础肺部疾病等因素,胸部CT改变可能更为复杂,例如可能合并有陈旧性肺部病灶等情况,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肺部病变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