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引发中风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机制,不同人群如老年、年轻高血压人群及有家族病史人群与中风关联不同,老年人群需严格控压并调整生活方式,年轻人群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有家族病史人群要密切监测血压并更早干预。
一、高血压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与中风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的关键风险因子。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长期如此会损伤动脉血管内皮。例如,有研究发现,收缩压≥160mmHg和舒张压≥95mmHg的人群,发生中风的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高血压引起血管病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发展,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容易沉积在受损的血管内皮处,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二是容易使血管弹性降低,变得脆弱,增加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而脑出血也是中风的一种常见类型。
二、高血压引发中风的不同机制
(一)缺血性中风机制
当高血压导致脑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腔逐渐狭窄,血流受阻,脑部局部组织供血不足。随着狭窄程度加重,可能会完全堵塞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例如,脑部某一区域的血管被粥样斑块完全阻塞后,该区域的神经细胞因得不到血液供应而坏死,相应的神经功能就会出现障碍,如肢体瘫痪、言语不利等。而且,高血压还可能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脑部血管,也会造成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中风。
(二)出血性中风机制
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这些微动脉瘤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脑出血,引发出血性中风。微动脉瘤是由于高血压持续作用,血管壁薄弱部位向外膨出形成的。例如,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动脉瘤承受不住过高压力而破裂,血液涌入脑组织,压迫周围神经组织,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三、不同人群高血压与中风的关联及应对
(一)老年人群
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受到高血压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升高,而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速这一过程。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等情绪波动过大的情况,因为情绪波动也会引起血压大幅波动,增加中风风险。
(二)年轻高血压人群
年轻高血压人群往往容易忽视自身血压问题,但同样可能面临中风风险。一些年轻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等。这类人群需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比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异常升高,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干预。
(三)有家族病史人群
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群,其发生高血压的遗传易感性较高,相对更容易出现高血压相关的血管病变,进而增加中风风险。这类人群除了要像普通人群一样关注生活方式调整外,更要密切监测自身血压,建议定期测量血压,最好能做到家庭血压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变化。如果有高血压家族史且自身出现血压升高情况,应更早地开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降低中风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