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缺血性约占多数由脑血管狭窄闭塞致脑血流中断,出血性多因脑血管破裂,可控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缺血性起病相对较缓有单侧肢体无力等症状,出血性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等表现,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缺血性强调早期干预溶栓等,出血性主要是降颅内压控血压,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等需注意相关情况且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一、脑卒中的定义与分类
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突发病变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主要由脑血管狭窄、闭塞致脑血流中断,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多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如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危险因素
1.可控因素: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壁受损、弹性减退,易引发破裂或闭塞;高血脂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易致血管病变;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酗酒可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增加脑卒中发生几率;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异常,易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进而增加脑卒中风险;缺乏运动使机体代谢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易诱发脑卒中。
2.不可控因素:年龄是重要不可控因素,随年龄增长,脑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变脆,脑卒中发生率升高;性别方面,部分研究显示女性在某些激素周期变化下有一定风险波动,但总体随年龄增长风险均呈上升趋势;有脑卒中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易感性。
三、临床表现
1.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相对较缓,可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晕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前驱症状。
2.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骤,常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可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出现肢体偏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出血性脑卒中首选检查方法,可快速明确脑出血部位、范围等;头颅MRI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早发现脑组织缺血灶。此外,还可通过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明确脑血管病变情况,评估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等具体状况。
五、治疗原则
1.缺血性脑卒中:强调早期干预,符合溶栓指征者可进行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等治疗,以恢复脑血流;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无禁忌证)、改善脑循环药物等,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
2.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对于大量脑出血者可能需手术清除血肿,以减轻颅内压对脑组织的压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代偿能力弱,脑卒中发生后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在治疗中需更谨慎选择药物,充分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2.女性:孕期或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脑卒中风险,孕期需注意血压、血糖等监测,围绝经期女性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3.有基础病史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指标,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需平稳控制血糖,以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
4.生活方式调整:无论何种人群,均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以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