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是软脑膜被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分类有细菌性(常见致病菌经呼吸道等传播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易感染)、病毒性(多由肠道病毒等引起部分可粪-口传播病情较缓和)、真菌性(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由新型隐球菌等感染引发病程迁延),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病因涉及细菌经上呼吸道等侵入、病毒经消化道等途径、真菌经呼吸道吸入,诊断靠脑脊液检查、血常规、影像学检查,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良好卫生习惯及特殊人群防护,儿童需按时接种疫苗关注健康,老年人需注意保暖预防感染,免疫缺陷者需避免接触病原体出现不适迅速就医。
一、脑膜炎的定义
脑膜炎是软脑膜(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被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二、分类及常见类型
(一)细菌性脑膜炎
由细菌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可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链球菌等,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
(二)病毒性脑膜炎
多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部分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情相对细菌性脑膜炎多较缓和,但也需重视。
(三)真菌性脑膜炎
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由新型隐球菌等真菌感染引发,病程相对迁延。
三、主要症状表现
一般有发热、头痛、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颈项强直(颈部肌肉僵硬,头部前屈受限),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惊厥等,不同病原体引发的脑膜炎症状细节可能有差异,如细菌性脑膜炎常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
四、病因机制
(一)细菌感染途径
细菌可通过上呼吸道侵入血流,进而到达脑膜引发炎症;肺炎链球菌还可经中耳、乳突等邻近器官感染蔓延至脑膜。
(二)病毒感染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消化道侵入人体,然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于神经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病。
(三)真菌感染因素
真菌多经呼吸道吸入,然后播散至脑膜,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更易引发感染。
五、诊断方法
(一)脑脊液检查
是确诊脑膜炎的关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测细胞数(细菌感染时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多淋巴细胞增多等)、蛋白含量、糖含量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感染类型。
(二)血常规
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如头颅CT或MRI,可协助观察脑膜有无异常强化等改变,辅助诊断。
六、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接种相应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如接种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可降低相关细菌性脑膜炎发病风险;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可预防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
(二)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等。
(三)特殊人群防护
免疫缺陷者需严格防护,如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必要时遵医嘱采取预防性措施;儿童是脑膜炎高发人群,需按免疫程序规范接种疫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感染脑膜炎,需按时完成疫苗接种,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易成为脑膜炎易感人群,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等,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尽早诊治。
(三)免疫缺陷者
此类人群自身抵抗力弱,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病原体,如减少前往医院感染风险高的科室等,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需迅速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