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与血管壁病变(最常见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为诱因)、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增多等致血液高凝)、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过低致脑血流缓慢)相关,需控制基础疾病如遵医嘱控血压、血糖、血脂,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避免血液瘀滞,老年人、女性及既往脑血管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脑血栓的形成机制
脑血栓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重要诱因。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于血管内膜,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乃至闭塞;高血脂时,血液中过多的胆固醇等脂质易沉积在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2.血液成分改变:当血小板数量增多、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出现时,血液黏稠度升高,使得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例如,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凝血机制紊乱,易引发脑血栓。
3.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时,脑血流量减少,脑部血液循环不畅,局部血流缓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比如,老年人夜间睡眠时血压相对较低,若同时存在血管狭窄等情况,就较易发生脑血栓。
二、需要注意的方面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需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定期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使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尽量<10.0mmol/L,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害。
高血脂:合理饮食并配合药物调节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一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高危人群可进一步降至1.8mmol/L以下,以降低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风险。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减少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甜食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例如每日蔬菜摄入量应达到500g左右,水果200~350g。
运动:坚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影响血脂代谢等,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1g酒精约相当于啤酒350ml、葡萄酒150ml、38度白酒50ml)。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脂、血糖、血压、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血管病变等异常情况并采取干预措施,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
4.避免血液瘀滞:避免长时间静坐或卧床,定时进行肢体活动,如定时屈伸下肢、旋转颈部等,尤其是长期乘坐交通工具的人群,每1~2小时应起身活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瘀滞形成血栓。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更要注重基础疾病的严格控制和生活方式的长期维持,家属应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协助其规律服药、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
女性: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脂等指标,需加强血脂、血压等监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
有既往脑血管病史人群: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到医院复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