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荨麻疹是风团及或血管性水肿反复超6周的皮肤疾病有一定发生率,相关因素有自身免疫、遗传、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风团红斑伴瘙痒,诊断靠病史、典型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药物(找避免诱因、皮肤护理)和药物,护理要防搔抓、观察病情、关注心理。
一、儿童慢性荨麻疹的定义与发生率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及(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生超过6周的皮肤疾病,儿童群体中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的发生率,其具体发生率因不同研究及地区有所差异,但确实是儿童皮肤科常见病症之一。
二、儿童患慢性荨麻疹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免疫因素
儿童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免疫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易出现免疫紊乱情况。例如,机体的自身抗体可能参与到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时,可能引发皮肤出现反复的风团等慢性荨麻疹表现。
(二)遗传因素
遗传在儿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儿童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从而患慢性荨麻疹的风险高于无家族史的儿童。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使儿童对过敏原等刺激的易感性增高,更易发生慢性荨麻疹。
(三)感染因素
细菌、病毒等感染可成为儿童慢性荨麻疹的诱因。比如链球菌感染,当儿童发生链球菌性咽炎等感染性疾病后,可能引发免疫反应,进而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感染等,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状态而诱发儿童慢性荨麻疹。
三、儿童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儿童慢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反复出现风团和红斑,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伴有红晕。同时,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由于儿童皮肤较为敏感且难以准确表达不适,可能会出现搔抓皮肤等表现。病程超过6周,且病情容易反复,给儿童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
四、儿童慢性荨麻疹的诊断要点
医生会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风团及红斑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发及缓解因素等;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反复出现超过6周的风团、红斑等症状;还可能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辅助诊断。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情况,过敏原检测有助于发现可能的诱发因素,从而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五、儿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首先是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例如详细排查可能引起儿童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接触物(如某些化纤织物、化妆品等)以及感染源等,通过避免接触这些诱发因素来减少慢性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同时,要注意儿童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搔抓皮肤,以防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二)药物治疗
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会考虑药物治疗。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相对安全且适合儿童的药物。例如,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但要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因素谨慎选择药物品种及确定使用的基本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六、儿童慢性荨麻疹的特殊人群(儿童)护理注意事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护理慢性荨麻疹患儿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儿童搔抓皮肤,因为儿童皮肤娇嫩,搔抓易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发细菌感染等并发症。家长需修剪儿童指甲,必要时可给儿童戴上棉质手套,防止搔抓。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风团及瘙痒的程度、发作频率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如呼吸困难等(提示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就医。此外,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慢性荨麻疹的反复发生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家长应给予儿童关心和安抚,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