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恢复分为六阶段,阶段一为弛缓期,患侧完全无随意运动;阶段二痉挛开始出现,有联合反应及协同运动端倪;阶段三痉挛加强,协同运动明显;阶段四痉挛开始减弱,有分离运动迹象;阶段五痉挛明显减弱,分离运动完善;阶段六接近正常,需长期维持康复及管理基础病等以巩固成果。
患侧肢体完全无随意运动,肌肉处于弛缓状态,肌张力极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阶段常见于脑卒中后早期等导致偏瘫的情况,此时肢体如同软塌的面条,没有任何主动活动能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恢复进程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发病原因等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年轻患者基础健康良好,可能相对更有利于后续恢复,但此阶段主要是神经功能处于极度抑制状态。
阶段二:痉挛开始出现期(BrunnstromⅡ期)
患侧肢体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即健侧肢体用力活动时,患侧肢体也会出现肌肉收缩等反应,同时痉挛开始出现,表现为肌张力轻度增高,可出现协同运动模式的一些端倪,如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等协同运动的部分表现。不同性别在恢复过程中可能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在心理调适方面需要更多关注。生活方式方面,发病前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会影响恢复进程,需要在康复过程中逐步纠正。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在控制基础病的基础上进行康复。
阶段三:痉挛加强期(BrunnstromⅢ期)
患侧肢体协同运动模式进一步加强,痉挛程度加重,可出现较为明显的协同运动,如上肢屈曲协同运动(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尺偏等)较为明显,下肢伸展协同运动(髋关节伸展、外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等)也较显著。此阶段康复训练需要注重抑制异常协同运动模式,引导分离运动的出现。对于儿童患者(虽然偏瘫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由于儿童神经可塑性相对较强,可能恢复潜力较大,但需要特别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阶段四:痉挛开始减弱期(BrunnstromⅣ期)
患侧肢体开始出现一些分离运动,协同运动模式开始减弱,痉挛程度逐渐减轻。例如上肢可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如肘关节屈曲位时能部分旋后等,下肢也能出现一些分离运动的迹象。不同年龄患者在这个阶段的恢复速度会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和长期的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患者都很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促进恢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管理基础病,以保障康复环境稳定。
阶段五:痉挛明显减弱期(BrunnstromⅤ期)
患侧肢体分离运动进一步完善,协同运动模式进一步减弱,痉挛程度明显减轻,运动的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上肢可以完成更复杂的分离运动,如能较好地完成肩关节屈曲、外展下的肘关节屈伸等较精细的运动控制,下肢也能进行更协调的运动,如站立位下的部分重心转移等。对于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影响,需要家人给予更多支持,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老年患者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因为此时虽然运动能力有所恢复,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平衡和协调问题。
阶段六:恢复期(BrunnstromⅥ期)
患侧肢体运动接近正常,痉挛基本消失,运动的协调性、精确性接近正常水平。能够完成正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运动功能,如正常的穿衣、洗漱、行走等活动。不同年龄患者在达到此阶段后,需要进行长期的维持性康复训练,以巩固恢复成果。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持续监测和控制基础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防止偏瘫复发等情况发生。无论男女患者,都需要在康复后注重自我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必要的功能维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