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病原体方面,白喉棒状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关键,且在外界生存能力强增加传播可能;传播途径有空气飞沫传播(最主要,在人员密集场所易传播)、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分泌物或破损皮肤黏膜接触病菌)、间接传播(食用被污染食物);人群易感性上,儿童尤其是6个月5岁者、未接种或免疫接种不全者、免疫力低下者、生活环境差和不注意个人卫生者、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等易感,既往患病者在特殊情况也可能再感染;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按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密集场所等,孕妇接触患者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和有慢性及免疫缺陷疾病者要加强防护,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病原体因素
咽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棒状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它会产生强烈的外毒素,这种外毒素是导致咽白喉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关键因素。该毒素能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引起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血管扩张、充血,纤维蛋白渗出,形成灰白色假膜。而且白喉棒状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在干燥的假膜中可存活3个月,在污染的玩具上可存活13个月,这增加了其传播的可能性。
二、传播途径因素
1.空气飞沫传播:这是咽白喉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白喉棒状杆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例如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分泌物,如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物品等,也可感染白喉棒状杆菌。比如接触了患者使用过的餐具、毛巾等物品。另外,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到病菌也可能感染,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3.间接传播:如果食物被白喉棒状杆菌污染,食用后也可能感染。如牛奶被污染后,可引起咽白喉的爆发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尤其是6个月5岁的儿童,对咽白喉的易感性较高。他们接触病菌后更容易发病,且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人群可能通过隐性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易感性会有所降低。
2.免疫状态:未接种白喉疫苗或免疫接种不全的人群,对咽白喉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发病。相反,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白喉疫苗的人群,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能够有效抵抗白喉棒状杆菌的感染。此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更容易感染咽白喉。
3.生活方式因素:生活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接触病菌的机会增多,感染咽白喉的风险也会增加。例如居住在通风不良的集体宿舍、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等。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共用个人物品等,也容易增加感染的几率。
4.病史因素:既往患过咽白喉的患者,虽然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免疫力严重受损时,仍有再次感染的可能。同时,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本身较弱,感染白喉棒状杆菌后更容易发病,且病情可能更复杂。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儿童,家长应按时带孩子接种白喉疫苗,这是预防咽白喉最有效的措施。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教导孩子勤洗手。孕妇由于孕期身体生理变化,免疫力可能会有所波动,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如果接触了咽白喉患者,应及时就医咨询。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本身免疫力较低,更要注意加强防护,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注意营养均衡,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一旦出现疑似咽白喉的症状,如发热、咽痛、声音嘶哑、咽喉部有灰白色假膜等,应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