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发病部位包括多个,症状轻重不一,病原体有外源和内源等,诊断靠多方面,治疗用抗生素等;宫颈炎是子宫颈炎症,多见于育龄妇,大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表现不同,病原体有特定情况,诊断通过妇科等检查,治疗分情况,妊娠期和绝经后女性患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盆腔炎: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
宫颈炎:子宫颈发生的炎症,包括子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子宫颈管黏膜炎症,多见于育龄妇女。
二、临床表现差异
盆腔炎: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有下腹部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常气味等,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若有盆腔脓肿形成,可触及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
宫颈炎: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
三、病原体及感染途径区别
盆腔炎:主要病原体为外源性病原体及内源性病原体,外源性病原体如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可单独感染,但通常为混合感染。感染途径主要有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或阴道内的病原体沿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是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的主要感染途径)、经淋巴系统蔓延(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少见)、直接蔓延(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至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宫颈炎: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主要见于性活跃的育龄女性;部分患者的病原体与盆腔炎相同,但部分患者病原体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一般化脓性细菌,可因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而感染。
四、诊断方法不同
盆腔炎: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检查如B超等可发现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等异常。
宫颈炎: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宫颈管黏膜质脆,容易诱发出血;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病原体检测可采用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等。
五、治疗原则有别
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等不同给药途径,需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
宫颈炎:对于获得病原体者,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治疗;对于无病原体的宫颈炎,有症状者可给予对症治疗,无症状者通常无需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盆腔炎或宫颈炎均需谨慎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母婴安全;宫颈炎若无症状可能观察为主,有症状时治疗需权衡对妊娠的影响。
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弱,发生宫颈炎或盆腔炎时,感染可能更易扩散,诊断和治疗时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增强局部抵抗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