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经期是女性从生育期走向绝经的过渡阶段,起始于40岁左右,持续数年至10-20年,此阶段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周期改变、雌激素波动大,有潮热、情绪波动等表现,需关注月经情况,调整生活方式;绝经期是最后一次月经后连续12个月无月经来潮的时期,一般在45-55岁,卵巢功能几乎完全衰竭,雌激素水平低,月经彻底停止,有泌尿生殖系统萎缩、骨质疏松等表现,要预防骨质疏松等问题,注重相关检查和生活方式维持。
一、定义及时间范围
围经期:是女性从生育期走向绝经的过渡阶段,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时和绝经后期早期。一般起始于40岁左右,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短则数年,长可达10-20年。此阶段女性卵巢功能开始逐渐衰退,但并非立即完全丧失,雌激素分泌呈波动状态。例如,部分女性在围经期开始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期时长、经量也可能发生变化。
绝经期:指最后一次月经后的时期,当女性连续12个月无月经来潮时可认为进入绝经期。此时卵巢功能已几乎完全衰竭,雌激素水平持续低下。一般女性绝经年龄在45-55岁之间,不过个体差异明显,受遗传、营养、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二、生理变化表现
围经期
月经方面:月经周期改变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可能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比如原本28天左右的周期变为35天甚至更长;也可能出现周期缩短,月经频发;经量也会有变化,可能增多或减少。例如有的女性围经期经量明显增多,导致贫血等问题。
雌激素变化: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会引发一系列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表现为突然感到发热,从胸部向面部和颈部蔓延,伴有出汗,每天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还可能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这与雌激素波动影响神经递质有关。
绝经期
月经方面:月经彻底停止,不再有月经来潮。
雌激素变化:雌激素水平处于很低的稳定状态,血管舒缩症状可能仍然存在,但相对围经期有所减轻。然而,由于长期雌激素缺乏,会出现泌尿生殖系统萎缩症状,如阴道干涩、性交疼痛、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还会出现骨质疏松相关表现,因为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雌激素缺乏会导致骨量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三、健康影响及应对
围经期
此阶段女性身体处于逐渐适应激素变化的过程,需要关注月经变化情况,若出现严重月经紊乱、大量出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对于血管舒缩症状和精神神经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如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类等,预防骨质疏松。
年龄方面,40岁左右开始进入围经期,这个阶段女性要开始关注自身激素变化相关健康问题,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激素水平检测。生活方式上,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平稳度过围经期很重要。有家族骨质疏松病史的女性在围经期更要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因为这类人群骨质疏松风险更高。
绝经期
绝经期女性面临着更严重的雌激素缺乏相关健康问题,需要重点预防骨质疏松,除了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外,可能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进行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必要时可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于泌尿生殖系统萎缩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局部使用雌激素乳膏等缓解症状,但使用前需评估相关风险。
年龄上,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等问题的风险进一步增加。生活方式上要持续保持适度运动,维持肌肉力量和骨密度。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要更加注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如控制血压、血脂等。同时,绝经期女性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妇科检查以及心血管相关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