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发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不孕、性交痛等多种症状。痛经多为继发性且进行性加重;慢性盆腔痛非经期也有,疼痛多样;月经异常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紊乱;约30%-50%患者不孕,机制复杂;累及特定部位可致性交痛,各症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
一、痛经
1.特点:多为继发性痛经,即自发生内膜异位症后开始出现痛经,疼痛常进行性加重。通常在月经前1-2天开始出现,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延续至整个经期。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痛经症状,且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异位内膜的位置等因素相关。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可能痛经表现有变化,但总体与疾病进程相关;性别上,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可能加重痛经程度;病史方面,有过盆腔手术史等可能增加内膜异位种植风险,进而影响痛经情况。
二、慢性盆腔痛
1.表现:除了经期的疼痛外,在非经期也可能出现盆腔区域的慢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坠痛等,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研究发现,约30%-4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有慢性盆腔痛的表现,其疼痛机制较为复杂,与异位内膜病灶刺激周围神经、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2.相关因素:年龄不同,慢性盆腔痛的感受和持续情况可能有差异;性别上仅见于女性;生活方式中久坐、缺乏运动等可能使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加重慢性盆腔痛;病史中若有反复盆腔炎症等情况,可能协同加重慢性盆腔痛。
三、月经异常
1.经量增多: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等功能,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有研究显示,约15%-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异位的内膜组织影响了子宫肌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子宫收缩不良,血管破裂等导致经量增加。
2.经期延长:正常月经经期一般为3-7天,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经期超过7天,持续时间较长。其原因与内膜异位病灶干扰了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和修复过程有关。
3.月经周期紊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推迟的情况,月经周期时长不稳定。这与异位内膜对内分泌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卵巢功能的干扰有关,卵巢功能受影响后,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年龄不同,月经异常的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育龄期女性可能更易出现因内膜异位导致的月经周期紊乱;生活方式中过度节食、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加重月经周期紊乱;病史中有内分泌疾病等情况可能与内膜异位症的月经异常相互影响。
四、不孕
1.发生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不孕。其不孕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输卵管粘连梗阻、卵巢排卵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异位内膜病灶会使盆腔内环境发生变化,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以及受精卵的着床等过程。
2.相关因素:年龄是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生育力本身下降,同时内膜异位症病情可能进展,导致不孕几率增加;性别为女性;生活方式中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可能加重不孕风险;病史中若有输卵管炎等盆腔病史,与内膜异位症协同作用,增加不孕发生的可能性。
五、性交痛
1.表现:当存在盆腔内异症病灶累及盆腔腹膜尤其是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时,性交时由于碰撞和子宫收缩等,可引起疼痛,多为深部性交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研究发现,约30%-40%的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性交痛症状。
2.相关因素:年龄不同,性交痛的感受可能有差异;性别为女性;生活方式中性交频率、强度等可能影响性交痛的表现;病史中若有盆腔手术导致粘连等情况,可能加重性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