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症状因梗死部位、面积不同而异,一般有安静时起病、前驱症状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有颈内动脉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表现;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现及时、梗死面积小且治疗有效的部分患者可临床治愈,梗死面积大、就诊晚等情况者易留后遗症,年龄、基础病、生活方式等均影响预后,儿童、女性、男性患者预后各有特点,既往病史者复发风险高预后差。
一、脑血栓的症状
脑血栓的症状因梗死部位、面积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症状如下:
一般症状: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时发病,起病较缓慢,部分患者可有前驱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表现为短暂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等,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缓解。一般发病后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若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段,可出现同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偶见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所致),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三偏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症。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主干闭塞时可出现三偏综合征,即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等。皮质支闭塞时,若为上分支闭塞,导致病灶对侧面部、手及上肢轻偏瘫和感觉障碍,下肢受累较轻,Broca失语(优势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若为下分支闭塞,导致病灶对侧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Wernicke失语(优势半球),命名性失语和行为障碍等。深穿支闭塞时,出现对侧中枢性均等性偏瘫,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偏盲。
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近端阻塞时,因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可无症状;远端阻塞时,出现病灶对侧下肢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可伴有排尿障碍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常见症状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累),复视(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脑干网状结构内侧部的疑核及邻近的脑神经运动核受累),交叉性瘫痪(病变侧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四肢瘫、延髓麻痹、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二、脑血栓能否治好
脑血栓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也有部分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可以临床治愈的情况:如果脑血栓发现及时,梗死面积较小,且患者就诊及时并得到有效的治疗,例如在发病4.5-6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且无禁忌证时进行溶栓治疗,或在发病后及时采取规范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治疗措施,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达到临床治愈,即症状基本消失,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一些小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可能完全缓解。
留有后遗症的情况:如果梗死面积较大,或就诊时间较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可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例如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往往会遗留严重的肢体瘫痪、长期昏迷等情况;一些失语患者可能会长期存在言语交流困难。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恢复时间较长,且更容易留有后遗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脑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是严重的脑血栓,也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运动、智力等方面的后遗症,需要长期进行康复治疗来改善预后。女性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周期等因素对康复的影响,而男性患者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生活方式等进行相应的康复调整。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的患者,恢复情况往往不如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且复发风险较高,会影响整体预后。有既往病史(如多次TIA发作、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的患者,再次发生脑血栓的风险增加,预后也相对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