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会患脑膜炎,其致病因素有细菌、病毒、真菌等,临床表现因病原体不同有差异,诊断靠腰椎穿刺、影像学检查、病原体检测等,治疗分针对病原体和对症支持,一般人群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预防,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和老年人需特殊注意。
一、常见致病因素
1.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是成人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脑膜炎奈瑟菌也可引发成人脑膜炎,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2.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是引起成人病毒性脑膜炎较常见的病原体,可通过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能导致成人发病,患者近期的免疫力状况等可能影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若成人劳累、患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更易感染相关病毒引发脑膜炎。
3.真菌感染:隐球菌等真菌可引起成人脑膜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如艾滋病患者等,这类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受限,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而发病。
二、成人患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1.症状表现
全身症状:成人患脑膜炎时通常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还可能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较为剧烈,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不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此外,还可能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2.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病情往往进展较快,症状相对较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病情相对较轻,预后通常较好,但也有个别严重的病毒性脑膜炎会导致严重后果;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病程一般较长,症状相对较为隐匿,病情容易反复。
三、诊断方法
1.腰椎穿刺: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方法。细菌感染时脑脊液外观可呈浑浊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病毒感染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真菌感染时脑脊液中可找到相应的真菌病原体。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是否存在颅内脓肿等情况,对于脑膜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辅助作用。
3.病原体检测:通过对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真菌涂片及培养等方法,明确具体的病原体,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原体治疗
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
病毒感染: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等,但具体药物的选用需根据病毒种类而定。
真菌感染: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进行治疗,治疗疗程往往较长。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措施;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同时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等。
五、预防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一般人群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避免接触脑膜炎患者,尤其是在脑膜炎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对于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成人,如糖尿病患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特殊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除了采取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还需更加密切地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等疑似脑膜炎的症状,要尽早就诊,因为这类人群患脑膜炎后病情往往进展更迅速,预后可能更差。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患脑膜炎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老年人若出现发热、精神状态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