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是儿科尤其是婴幼儿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不同年龄段病原菌有别,感染途径多样,宿主因素中婴幼儿易患病;临床表现有感染中毒等症状、颅内压增高表现及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靠脑脊液等;诊断依据病史等,需与其他脑膜炎鉴别;治疗用敏感抗生素并对症支持;预后与诊治及时相关,预防要防治感染等。
一、定义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儿科、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菌:不同年龄段病原菌有所差异。新生儿及出生2个月内婴儿,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等;出生2个月-12岁儿童,常见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成人则多由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引起。其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行播散,即病原菌先在其他部位引起感染,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也可通过邻近组织器官感染直接蔓延至脑膜,如中耳炎、乳突炎等蔓延至脑膜;还可通过颅脑外伤、手术等使病原菌直接侵入脑膜。
2.宿主因素: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更容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例如,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尚不成熟,使得病原菌更容易通过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年长儿和成人相对来说免疫系统和血-脑屏障功能更完善,但当有颅脑外伤、免疫缺陷等情况时,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起病急,发热是常见症状,可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例如,患儿可能突然出现精神差,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
2.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较为常见,婴儿还可出现前囟饱满、张力增高、颅缝增宽等。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等。比如,婴儿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力升高。
3.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但在婴儿尤其是小婴儿,由于肌肉不发达,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
四、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典型的脑脊液改变为压力增高,外观浑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含量可降低。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可高达1000×10/L以上,糖含量可低于1.1mmol/L。
2.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提示存在感染。
3.病原学检查: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病原菌,血培养也可能找到病原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等进行诊断。如有发热、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结合脑脊液的化脓性改变,即可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2.鉴别诊断:需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数多为(10-数百)×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增高或正常,糖含量正常;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数多为(5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六、治疗
主要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抗生素应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同时,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等。
七、预后及预防
1.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但若诊治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硬脑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脑积水、智力低下、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
2.预防:积极防治婴幼儿期的感染性疾病,如及时接种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等;对于有颅脑外伤、免疫缺陷等情况的患儿,要加强护理,预防病原菌感染。对于新生儿,要注意产房的卫生等,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儿童,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