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膜炎可由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感染中肺炎链球菌可经呼吸道侵入儿童脑膜,婴幼儿高发;B族链球菌可经产道感染新生儿,早产男婴易受影响;流感嗜血杆菌经飞沫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病毒感染中肠道病毒经粪-口传播,学龄前儿童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有既往病史者再感染风险高。其他病原体感染中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传播,婴幼儿及青少年好发,卫生差营养不佳环境增加风险;新型隐球菌经接触污染环境侵入,免疫缺陷儿童感染风险高
一、细菌感染引起
(一)肺炎链球菌
1.感染途径: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机体抵抗力下降,肺炎链球菌易趁虚而入,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脑膜炎。例如,在冬季或人群密集场所,儿童接触携带肺炎链球菌的飞沫后,就有感染风险。
2.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时期是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高发年龄段,这与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有关,其体内针对肺炎链球菌的特异性抗体水平较低,难以有效抵御该细菌的侵袭。
(二)B族链球菌
1.感染来源:B族链球菌可存在于母亲生殖道中,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经产道时可能感染B族链球菌,进而引发脑膜炎。尤其是早产、母亲孕期有感染等情况的新生儿,感染风险更高。
2.性别及年龄关联:新生儿阶段男女均可发病,但早产男婴相对更易受B族链球菌感染影响,可能与早产男婴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免疫防御机制更薄弱有关。
(三)流感嗜血杆菌
1.传播与感染:流感嗜血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5岁以下儿童是易感人群,儿童感染后细菌可侵入血液,再扩散至脑膜导致脑膜炎发生。在儿童聚集的托幼机构等场所,流感嗜血杆菌易传播。
2.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儿童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发脑膜炎的几率。
二、病毒感染引起
(一)肠道病毒
1.感染途径: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接触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或物品后,病毒可进入体内,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脑膜炎。夏季儿童户外活动增多,接触被污染环境的机会增加,肠道病毒感染风险上升。
2.年龄与性别特点:各年龄段儿童均可感染肠道病毒,但学龄前儿童相对更易感染,性别差异在肠道病毒感染引发脑膜炎方面无明显突出表现,主要与儿童接触病毒的机会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二)单纯疱疹病毒
1.感染机制: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儿童免疫力较低时,病毒可侵入人体,当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并累及脑膜时就会引发脑膜炎。比如儿童与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患者密切接触后易被感染。
2.病史相关影响:若儿童有单纯疱疹病毒既往感染病史,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时,再次感染该病毒引发脑膜炎的可能性会增加。
三、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
(一)结核分枝杆菌
1.感染来源: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儿童吸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后,结核分枝杆菌可在体内潜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行播散至脑膜引发结核性脑膜炎。有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的儿童感染风险较高。
2.年龄与生活方式关联: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好发年龄段,这与该时期儿童生长发育快,免疫力相对较低有关。此外,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营养状况不佳环境中的儿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引发脑膜炎的几率更大。
(二)新型隐球菌
1.感染途径: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儿童接触被新型隐球菌污染的环境后,真菌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然后播散至脑膜引发隐球菌性脑膜炎。长期处于卫生环境较差且有接触污染环境机会的儿童易感染。
2.特殊人群提示:对于有免疫缺陷相关病史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感染新型隐球菌引发脑膜炎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儿童,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污染环境,加强免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