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急性炎症,由病原体感染引发,病因包括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等,临床表现有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月经异常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用抗生素抗感染,预防要注意经期卫生、正确处理产后及流产后、严格掌握宫腔操作指征、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
一、定义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发生的急性炎症。它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可通过阴道、宫颈上行感染或经淋巴系统蔓延等途径引发。
二、病因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产后宫颈口未很好关闭,如产后胎盘残留、胎膜残留等情况,或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过长、宫腔操作无菌操作不严格等,都容易让病原体入侵引发感染。年龄偏大的产妇、流产后身体恢复较差者相对更易患病。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环、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宫腔操作,若术前有性生活、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有宫腔手术史且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群风险较高。
3.经期卫生不良:经期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的月经垫、经期性生活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尤其对于青春期女性,经期卫生知识相对缺乏,若不注意很容易发病。
4.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有邻近器官炎症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该病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轻度至中度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症状相对更明显且体温波动较大。
下腹痛: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可伴有腰骶部酸痛,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可能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白带增多:白带量增多,可能呈脓性、伴有异味等,青春期女性和育龄女性白带变化较易被察觉,而儿童可能通过尿布等发现异常。
月经异常: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对于育龄女性影响相对更明显,而儿童一般不会有月经相关表现。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可有轻度压痛,宫颈可能有举痛,双侧附件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等。医生进行妇科检查时需轻柔操作,尤其对儿童要注意保护。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生产史、流产史、宫腔操作史、经期卫生情况等,了解可能的诱因。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其相关的生活护理情况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下腹部情况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儿童血常规变化需结合其年龄正常范围判断。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通过显微镜检查、病原体培养等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
4.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等,可帮助了解子宫内膜的情况,判断是否有宫腔内异常等情况。
五、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有头孢类抗生素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合适的非耳毒性等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六、预防
1.注意经期卫生:经期要选用合格的月经垫,保持外阴清洁,经期避免性生活。青春期女性要加强经期卫生知识教育。
2.正确处理产后及流产后:产后要注意个人卫生,观察恶露情况,流产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产妇及流产后的女性要注意休息,增强自身抵抗力。
3.严格掌握宫腔操作指征:宫腔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如有不适及时就诊。进行宫腔操作的人群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4.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如发现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炎症要及时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子宫内膜。有邻近器官炎症病史的人群要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