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是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因有多种病毒及不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有一般和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靠脑脊液、病毒学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及对症支持,多数预后好少数有后遗症,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注意卫生和增强免疫力等。
一、定义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脑膜而出现炎症性改变。
二、病因
多种病毒可引发该病,常见的如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等。肠道病毒是儿童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原,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则有各自相对特定的传播方式,比如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染的病毒类型有一定差异,儿童更易感染肠道病毒等。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起病可急可缓,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发热持续时间因病情而异;伴有头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等;还可能有全身不适、乏力等表现。
2.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婴幼儿患者可能有前囟饱满、烦躁不安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患者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如成人典型,而婴幼儿因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通过前囟饱满等体现。
四、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见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多在(1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不同病毒感染导致的脑脊液改变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符合上述特点。
2.病毒学检查:通过采集患者脑脊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可明确致病病毒。例如,肠道病毒感染时,可通过PCR技术检测肠道病毒核酸来确诊。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在病情严重或怀疑有并发症时可进行,有助于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脑出血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通风良好。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情况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2.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的致病病毒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判断,遵循循证医学依据。
3.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退热方式;对于头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对于出现惊厥的患者,需及时控制惊厥发作。
六、预后情况
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智力减退、癫痫、肢体瘫痪等后遗症。预后情况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小的患儿、病情重且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七、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如接种腮腺炎疫苗可预防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肠道病毒相关疫苗的研发和接种也在逐步推进,可降低肠道病毒感染引发脑膜炎的风险。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3.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应根据自身特点保持相应的健康生活方式,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和充足的休息,成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