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溃疡是如何引起的
外阴溃疡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细菌(如杜克雷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人乳头瘤病毒)、真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贝赫切特综合征)、外伤、肿瘤(外阴癌、外阴恶性黑色素瘤)等,不同病因有不同的表现及相关特点。
一、感染性因素
(一)细菌感染
1.相关细菌及感染途径
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患者外阴部位会出现炎症性丘疹,迅速变为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整,周围皮肤发红,有疼痛等症状。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性活跃人群中,软下疳导致外阴溃疡的发生率有一定比例,其传播与无保护的性行为密切相关。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也可引起外阴局部皮肤黏膜损伤后感染导致溃疡。例如,当外阴皮肤有擦伤等情况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侵入,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进而形成溃疡,这种情况在局部皮肤卫生状况较差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如长期不注意外阴清洁的女性。
(二)病毒感染
1.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是引起生殖器疱疹导致外阴溃疡的主要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初发感染时,患者外阴部位会出现群集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伴有疼痛、瘙痒、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复发时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出现外阴溃疡。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外阴溃疡更易反复发作且症状较重,因为其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无法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2.人乳头瘤病毒
某些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引起外阴病变,如外阴尖锐湿疣,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破溃、糜烂形成溃疡。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个性伴侣、过早性生活等因素会增加HPV感染风险,进而增加外阴溃疡由HPV感染相关病变引起的可能性。
(三)真菌感染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严重时可累及外阴皮肤,导致皮肤出现皲裂、溃疡等改变。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糖原含量高,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更容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进而出现外阴溃疡等症状。另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的人群,也易因菌群失调而发生外阴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外阴溃疡。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贝赫切特综合征
这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外阴部位,出现外阴溃疡。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导致外阴黏膜出现溃疡,同时还可伴有口腔溃疡、眼部病变等。女性患者相对多见,病情可反复发作,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年女性较为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外阴溃疡往往具有慢性、易复发的特点,需要长期的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
(二)外伤
外阴部位受到外力撞击、摩擦等外伤后,如性生活时过于剧烈、骑自行车等导致外阴局部损伤,如果损伤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就容易继发感染形成溃疡。例如,剧烈性生活导致外阴黏膜破损,若没有做好局部清洁护理,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就会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溃疡。这种情况在有剧烈运动或不当性生活史的人群中较易发生,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出现,女性更为常见。
(三)肿瘤
1.外阴癌
外阴癌患者可出现外阴溃疡,多为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质地硬,伴有出血、渗液等症状。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外阴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的外阴慢性刺激、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外阴癌导致的溃疡需要通过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非常重要。
2.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表现为外阴溃疡。外阴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外阴皮肤的黑色素细胞,病情进展较快,预后相对较差。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其病因与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等可能有关,外阴部位的色素痣受到反复摩擦等刺激可能增加恶变风险,进而形成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