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不同类型有不同症状表现,如基底细胞癌好发于曝光部位,初始为小结节等;鳞状细胞癌常发于特定部位,有疣状突起等;恶性黑色素瘤依据ABCDE法则识别。不同人群皮肤癌也有特殊情况,儿童皮肤癌少见,老年人皮肤癌常见且易发现晚,肤色较深人群恶性黑色素瘤易被忽视。
一、皮肤癌常见症状表现
(一)基底细胞癌
1.好发部位与初始表现:多发生于头、面、颈及手背等曝光部位。初始症状常为小的、半透明的结节,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质地较硬,有时中央会形成溃疡,边缘卷起,形如“珍珠样”外观,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例如,有研究发现基底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可能与长期紫外线暴露有关,老年人因皮肤老化、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更易罹患,且初始的小结节样表现可能被忽视,若不及时处理会逐渐增大并出现溃疡等改变。
2.特殊类型表现:还有表浅型基底细胞癌,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片,表面有少许鳞屑或结痂,可伴有浅表溃疡,容易被误诊为湿疹等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可能与长期紫外线照射及个体皮肤类型等因素相关,中青年若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等紫外线暴露较多的活动,患表浅型基底细胞癌风险增加。
(二)鳞状细胞癌
1.好发部位与症状特点:常发生于头皮、面部、下唇、手背、阴茎、肛门等部位。一般表现为在原有皮肤损伤基础上出现疣状或结节状突起,逐渐增大,表面容易破溃、出血,形成溃疡,溃疡边缘隆起,质硬,伴有恶臭,生长速度相对基底细胞癌较快。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长期紫外线照射、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溃疡、烧伤疤痕、放射性皮炎等)、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长期户外工作的男性,因紫外线暴露及可能接触到的慢性刺激因素,患鳞状细胞癌风险较高。
2.特殊人群表现差异:在免疫抑制人群中,鳞状细胞癌可能发病更具侵袭性,进展更快,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皮肤易出现鳞状细胞癌,且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特别关注。
(三)恶性黑色素瘤
1.ABCDE法则相关表现:主要依据ABCDE法则来识别,A为不对称(Asymmetry),即痣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B为边界不规则(Borderirregularity),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等;C为颜色不均匀(Colorvariegation),颜色深浅不一,可包含多种颜色如黑色、棕色、红色、白色等;D为直径大于6mm(Diameter>6mm);E为隆起(Elevation)。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任何部位,包括原本正常的皮肤或色素痣发生恶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家族黑色素瘤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年轻人若有频繁紫外线暴露、皮肤多次晒伤等情况,也可能增加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且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色素痣的形态、颜色等改变,需密切观察。
二、不同人群皮肤癌症状表现的特殊情况
(一)儿童皮肤癌
儿童皮肤癌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常见的如基底细胞癌在儿童中多表现为面部的小肿块,可能因先天性因素或较少见的紫外线暴露(如特殊环境下)引起,由于儿童皮肤薄嫩,肿块可能生长相对较快,且家长可能容易忽视其与普通皮疹的区别,需提高警惕,若发现面部等部位持续不消退的小肿块应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皮肤癌
老年人皮肤癌较为常见,因老年人皮肤老化,防御功能下降,长期紫外线累积损伤等因素,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发生率较高。其症状可能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溃疡、结节等,由于老年人感觉迟钝,对疼痛等不适感知不敏锐,可能导致病情发现较晚,且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
(三)肤色较深人群皮肤癌
肤色较深人群的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在手掌、足底、甲下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平时不易被观察到,且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甲下的恶性黑色素瘤可能仅表现为指甲颜色改变、甲下出血等,易误诊为普通的甲癣等疾病,因此肤色较深人群若发现手掌、足底、甲下等部位不明原因的颜色改变、肿块等情况,应及时进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