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锻炼分急性期、恢复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急性期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良肢位摆放;恢复期有坐位平衡、站立和上肢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涵盖穿衣、进食、如厕等,需长期坚持并依恢复情况调整,以促进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恢复。
一、急性期康复锻炼
1.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发病早期,家属可帮助偏瘫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如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屈伸、桡尺偏,髋关节屈伸、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跖屈等,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3-4次,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以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和挛缩,这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都很重要,能为后期主动运动恢复奠定基础。
2.良肢位摆放: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可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仰卧位时,头部垫软枕,患侧肩部下方垫薄枕使肩部前伸,上肢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及大腿外侧垫薄枕以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下垫薄枕保持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软枕,健侧肢体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屈曲向前置于软枕上。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枕头厚度等,以保证舒适且达到预防不良姿势的目的。
二、恢复期康复锻炼
1.坐位平衡训练:
一级平衡: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放在大腿上,训练者在一旁保护,让患者保持身体直立,尽量保持坐位平衡,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3-4次。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等情况,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大导致血压波动。
二级平衡:患者在坐位下,可让其左右转头、左右倾斜身体等,训练重心转移能力,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
三级平衡:患者能在坐位下完成抗外力推动等动作,进一步提高坐位平衡能力,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次。
2.站立训练:
先进行站位平衡训练,患者在平行杠内,由治疗师辅助或自己借助平行杠进行站位,保持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与肩同宽,然后逐渐减少辅助,练习独自站位,每次站位时间可从3-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站立时的稳定性,防止摔倒,可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
接着进行步行训练,在平行杠内进行行走训练,先练习向前走、向后退、向侧方走等,逐渐过渡到在室内或室外行走,步行时要注意步伐的大小、速度等,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次步行训练20-30分钟,每天2-3次。
3.上肢功能训练:
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可使用握力球、弹力带进行握力训练,逐渐增加难度,如用镊子夹取小物件等,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可根据其手部功能恢复程度选择合适的训练工具和难度,以促进手部精细动作恢复。
上肢协调训练:进行抛接球、打乒乓球等训练,提高上肢的协调能力,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3次。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穿衣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先穿、健侧肢体后穿的穿衣顺序,对于纽扣衣可使用穿衣板等辅助工具,让患者练习自己穿衣、脱衣,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不同性别患者在穿衣训练时可根据自身习惯和身体状况调整方法。
2.进食训练:训练患者用患侧手辅助健侧手进行拿餐具、进食等动作,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要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再进行进食训练,防止呛咳,每次进食训练15-20分钟,每天3-4次。对于有不同病史导致吞咽障碍的患者,需特别注意进食时的安全和正确方法。
3.如厕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坐便器的使用、起身等训练,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使用扶手等辅助器具,每次如厕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
偏瘫患者的锻炼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锻炼强度和内容,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锻炼,以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