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会引发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相关症状。运动功能方面有肌肉力量减弱、肌肉萎缩、运动协调性障碍;感觉功能方面有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异常、痛觉过敏;自主神经功能方面有皮肤温度改变、皮肤营养障碍、汗腺分泌异常,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这些症状表现及影响上有差异。
一、运动功能相关症状
1.肌肉力量减弱:神经损伤后所支配的肌肉力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臂丛神经损伤可能导致上肢肌肉力量减弱,患者可能难以完成抬手、持物等动作。这是因为神经是传递大脑指令到肌肉的重要结构,神经受损后无法有效传达信号让肌肉正常收缩发力,相关研究表明约60%的神经损伤患者会出现受累肌肉力量明显降低的情况,且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自身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力量减弱的表现可能更为显著,长期不活动还会进一步加重肌肉萎缩,影响运动功能恢复。
2.肌肉萎缩:随着神经损伤时间的延长,所支配的肌肉会逐渐发生萎缩。比如坐骨神经损伤后,下肢相应肌肉会出现体积变小、质地变韧等萎缩表现。这是由于神经损伤后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和正常刺激,导致肌肉纤维变性、数目减少。儿童患者若发生神经损伤导致肌肉萎缩,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因为儿童处于生长旺盛期,肌肉正常发育对其运动功能完善至关重要。
3.运动协调性障碍:神经损伤可能引发运动协调性方面的问题,像周围神经损伤影响到支配精细运动的神经时,患者会出现动作笨拙、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如写字、系纽扣等。这是因为神经损伤打乱了大脑对肌肉运动的精准调控,使得肌肉之间的协同运动出现紊乱。老年人发生神经损伤后,运动协调性障碍可能会增加其跌倒的风险,因为在日常活动中需要精准协调的动作难以完成,而老年人本身平衡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因运动不协调而摔倒受伤。
二、感觉功能相关症状
1.感觉减退或消失:神经损伤常导致相应区域感觉减退或消失。例如,正中神经损伤会使手部相应区域出现感觉减退,患者可能无法感知触觉、痛觉等。这是因为神经是传递感觉信号的通道,损伤后信号传递受阻。对于儿童患者,感觉减退或消失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影响其对外界危险的感知,比如无法感知烫热的物体,增加意外伤害的可能性。
2.感觉异常:部分神经损伤患者会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比如尺神经损伤时,手部可能会有麻木、刺痛感。这种感觉异常是由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的异常放电等原因导致。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保持不正确姿势压迫神经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神经损伤后的感觉异常情况,而且感觉异常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导致其情绪不佳等。
3.痛觉过敏: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痛觉过敏现象,即对原本可以耐受的刺激产生过度疼痛的感觉。这是神经损伤后神经可塑性改变的一种表现。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差,发生神经损伤后出现痛觉过敏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且痛觉过敏会持续较长时间,给老年人的康复带来更大困扰。
三、自主神经功能相关症状
1.皮肤温度改变:神经损伤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导致受累区域皮肤温度改变。比如交感神经相关神经损伤时,可能出现受伤肢体皮肤温度降低或升高。这是因为自主神经控制着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而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和温度。糖尿病患者若合并神经损伤,由于本身存在血管病变等基础情况,皮肤温度改变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且更容易出现足部等部位的皮肤温度异常,增加足部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皮肤营养障碍:神经损伤还可能导致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变薄等。例如,坐骨神经损伤后下肢皮肤可能出现这些改变。儿童患者出现皮肤营养障碍会影响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容易引发皮肤感染等问题,而老年人皮肤本身就相对脆弱,神经损伤后皮肤营养障碍会进一步加重皮肤的老化和损伤程度,影响皮肤的健康状态。
3.汗腺分泌异常:神经损伤可能引起受累区域汗腺分泌异常,如多汗或无汗。比如胸交感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相应区域出汗异常。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且有神经损伤的人群,汗腺分泌异常会使身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体温失衡的情况,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