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原体感染致发病急,有相关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慢性常由急性未彻底治疗等致,有相应症状、体征等,采用综合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育龄、老年、有宫腔操作史女性患盆腔炎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急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常为混合感染,发病急,多有明确的诱因,如宫腔操作史、经期卫生不良等,病原体侵入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等病理改变。
2.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盆腔组织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瘢痕形成等,炎症呈持续状态,机体处于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免疫功能可能也参与其中,长期的炎症刺激影响盆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急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出现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或直肠刺激症状(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
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劳。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有月经失调,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也可出现不孕、异位妊娠等情况。
2.体征差异
急性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宫颈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或炎性包块。
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可触及输卵管增粗,呈条索状,有压痛,若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包块,活动度较差,盆腔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压痛。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急性盆腔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慢性盆腔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阴道分泌物检查可能发现病原体残留迹象,炎症指标可轻度升高或正常。
2.影像学检查
急性盆腔炎: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脓肿等,有时可见包块内有液平面。
慢性盆腔炎:B超检查可显示盆腔粘连、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磁共振成像(MRI)对于盆腔软组织病变的显示可能更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盆腔组织的病变范围和程度。
四、治疗原则
1.急性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
2.慢性盆腔炎: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物理治疗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对于有明显盆腔包块、反复炎症发作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急性盆腔炎若未及时、规范治疗,易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不良后果,因此需重视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遵循足疗程、足量抗生素治疗原则,避免病情迁延转为慢性。慢性盆腔炎可能影响生育,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必要时可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等帮助受孕。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盆腔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隐匿且进展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不良反应,同时需排查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影响病情,如糖尿病等,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盆腔炎的康复。
3.有宫腔操作史女性:此类女性是盆腔炎的高危人群,在进行宫腔操作后要注意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盆腔炎症状,保持外阴清洁,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急性盆腔炎转为慢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