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是子宫颈间质有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常由急性宫颈炎迁延或无急性病史引起,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分娩等损伤及卫生不良等;临床表现有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分泌物异常、接触性出血等,体征可见宫颈糜烂样改变等;诊断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及宫颈细胞学等检测;治疗分无症状无需治、有症状针对病原体及局部治疗;需随访,预防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防治阴道炎、避免宫腔操作及定期妇科检查。
一、慢性宫颈炎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慢性宫颈炎是子宫颈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常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宫颈炎病史。其常见病因包括:病原体持续感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分娩、流产、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入侵;卫生不良,经期卫生不良、性生活不洁等也可诱发。
二、慢性宫颈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有异味,有的患者可出现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性生活活跃的育龄女性相对更易出现分泌物异常及接触性出血等情况;而绝经后女性若出现相关症状则需更警惕是否有其他病变可能。
部分患者可伴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坠痛等,在月经前后、性交后症状可能加重。
2.体征检查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样改变、肥大、息肉、纳氏囊肿等表现。
三、慢性宫颈炎的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通过肉眼观察宫颈的外观形态,如是否有糜烂、肥大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慢性宫颈炎的可能。
2.实验室检查
病原体检测:可采用宫颈分泌物涂片、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是否有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这对于明确病因及针对性治疗很重要。不同病史的患者,如近期有不洁性生活史的患者更需重点排查相关病原体感染。
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是否有其他病原体感染等情况,有助于综合判断病情。
3.宫颈细胞学检查及HPV检测
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以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等病变,同时检测HPV(人乳头瘤病毒),因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年龄女性进行该检查的频率和重点有所不同,例如30-65岁女性建议每5年联合进行TCT和HPV检测,而年轻女性若有相关症状也需进行相应检查。
四、慢性宫颈炎的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慢性宫颈炎
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筛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要建议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经期性生活等。
2.有症状的慢性宫颈炎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如果检测出有明确病原体感染,如沙眼衣原体或淋病奈瑟菌感染,需采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选择针对这些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选用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需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局部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激光、冷冻、微波等方法,通过破坏宫颈糜烂面,使其坏死脱落,重新被鳞状上皮覆盖。但物理治疗可能会对生育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未生育女性需谨慎选择,在治疗前需充分告知患者可能的风险。对于有特殊病史,如曾经有宫颈手术史的患者,选择物理治疗时要评估宫颈的情况是否适合。
药物治疗:对于局部炎症较明显的情况,可采用局部阴道上药等药物治疗,但需根据病原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五、慢性宫颈炎的随访与预防
1.随访
治疗后需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在治疗后1-2个月进行复查,了解宫颈创面愈合情况、病原体是否清除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HPV持续感染的患者,随访时间可能会更长,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宫颈病变进展情况。
2.预防
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要注意清洗外生殖器。
积极防治阴道炎:阴道炎若不及时治疗,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宫颈,引发慢性宫颈炎,所以要积极治疗阴道炎症。
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如流产、刮宫等手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要注意外阴清洁,预防感染。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性生活的女性,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及相关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