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复杂;脑梗属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与血管病变等有关。两者临床表现有差异,影像学检查特点不同,治疗原则有区别,预后及预防也有差异,不同人群发病、发展及预后表现不同,均需控制基础疾病等预防。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涉及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血管壁病变的常见原因,会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脑梗:即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发病机制是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坏死。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中风:出血性中风起病较急,患者常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还可能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表现;缺血性中风症状相对较缓,可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部分患者症状可在数小时甚至1-2天内逐渐加重(进展性卒中)。
脑梗:多数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表现为短暂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脑梗发生后,根据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症状表现多样,如大脑中动脉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小脑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中风:出血性中风在头颅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可清晰显示出血的部位、范围等;缺血性中风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在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病灶,尤其是脑干和小脑的梗死灶。
脑梗:主要依靠头颅CT和MRI检查,头颅CT早期可能无阳性发现,后期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能更早发现梗死灶,尤其是在缺血早期即可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高信号的梗死灶。
四、治疗原则区别
中风:出血性中风若出血量较大,常需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同时需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缺血性中风强调早期治疗,在时间窗内(一般为4.5-6小时)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或动脉取栓治疗,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药物治疗。
脑梗:缺血性脑梗的治疗原则与缺血性中风基本一致,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或取栓等再灌注治疗,若不符合溶栓或取栓指征,则进行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对于出血性脑梗,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控制血压、止血等。
五、预后及预防差异
中风:出血性中风的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密切相关,出血量较大或重要部位出血预后较差;缺血性中风的预后与梗死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早期治疗且梗死面积小者预后相对较好。总体来说,中风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脑梗:脑梗的预后同样与梗死部位、范围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一般来说,小面积脑梗且治疗及时者预后较好,大面积脑梗或重要部位脑梗预后较差,也容易遗留后遗症。预防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都需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缺血性卒中,还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预防。
不同人群在中风和脑梗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也有不同表现。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基础疾病较多等原因,更易发生中风和脑梗;女性在一些激素相关因素影响下,发病特点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是中风和脑梗的高危人群,需更加注重疾病的监测和预防,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指标,以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