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是真菌性脑膜炎常见类型。其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经呼吸道吸入,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该病在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发病率高,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为高危人群。病因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其荚膜多糖致病,发病机制为吸入孢子后肺部感染,免疫力下降时播散至脑。临床表现为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体征。诊断依靠脑脊液检查(墨汁染色涂片为金标准)、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真菌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必要时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定义与概述
隐球菌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是真菌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鸽粪等,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原菌可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
二、流行病学
1.发病率: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发病率较低,但在免疫功能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中发病率显著升高。
2.人群分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术后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为高危人群。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主要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其荚膜多糖是重要的致病物质,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
2.发病机制:当机体吸入隐球菌孢子后,首先在肺部形成感染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隐球菌可突破肺部的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并随血流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膜和脑实质内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脑膜炎。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头痛多为渐进性加重,可为胀痛、跳痛或搏动性疼痛,呕吐多为喷射性。部分患者可伴有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嗜睡、谵妄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下降、复视、眼球活动障碍等颅神经损害症状,以及肢体瘫痪、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2.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视乳头水肿。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清亮或微混,白细胞数轻度或中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可发现隐球菌,是诊断的金标准。此外,脑脊液真菌培养和隐球菌抗原检测也有助于诊断。
血液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等非特异性表现。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膜增厚、强化,脑实质内结节状或片状病灶等异常表现,但缺乏特异性。
六、治疗
1.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免疫状态等因素个体化制定。
2.对症支持治疗: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癫痫发作,可选用抗癫痫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3.手术治疗:对于脑积水患者,可考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隐球菌脑膜炎相对少见,但病情往往较重。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2.孕妇:孕妇患隐球菌脑膜炎时,治疗需要谨慎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部分抗真菌药物可能有致畸作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机能较差,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八、预防
1.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2.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尽量避免接触鸽粪等可能含有隐球菌的环境,对于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