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性晕厥是常见晕厥类型,由迷走神经反射异常致短暂脑供血不足引发意识丧失,有前驱症状和发作表现,体位、情绪、环境是常见诱因,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原则是去诱因,预防可通过避诱因、体位训练、饮食调整等,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健康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迷走神经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晕厥类型,是由于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导致的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识丧失。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当某些诱因刺激(如疼痛、恐惧、情绪激动、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等)作用于人体时,引发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脏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出现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同时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进而引起脑部缺血缺氧,发生晕厥。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一些疼痛刺激情况下,人体的迷走神经反射会被激活,从而引发迷走神经性晕厥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视物模糊等前驱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提示可能即将发生晕厥。比如,部分患者在站立过久后,先出现头晕、面色稍显苍白等表现,随后可能发展为晕厥。
2.晕厥发作: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时患者肌肉松弛,血压降低,心率可能减慢。儿童患者在发生迷走神经性晕厥时,可能表现为突然倒下,呼之不应,但一般恢复较快。
三、常见诱因
1.体位因素:长时间站立、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等体位变化情况,容易诱发迷走神经性晕厥。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重力作用导致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刺激机体的压力感受器,引发迷走神经反射。例如,一些年轻人在晨起快速站起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头晕甚至晕厥。
2.情绪因素:强烈的情绪刺激,如恐惧、紧张、焦虑、疼痛等,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导致迷走神经性晕厥。比如,在经历重大考试时,部分考生可能因过度紧张而出现晕厥表现。
3.环境因素:闷热、拥挤、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也可能诱发迷走神经性晕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不适,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异常。例如,在夏季高温的室内长时间停留后,有些人可能会发生晕厥。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包括诱发因素、前驱症状、发作持续时间、恢复情况等。了解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类似发作史、是否有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相关病史。例如,询问儿童患者家属其晕厥发生时的具体场景,是否与体位变化、情绪等因素相关。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心肺听诊等。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没有明显异常体征,但在发作时可发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体格检查要更加轻柔细致,注意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
3.辅助检查:可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率、心律情况,部分患者在发作时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倾斜试验是诊断迷走神经性晕厥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通过模拟体位变化,诱发晕厥发作,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来明确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诱因,避免各种可能诱发晕厥的因素。对于发作频繁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等方法,但药物使用需谨慎。例如,对于一些因体位变化容易发作的患者,教导其缓慢改变体位来减少发作。
2.预防措施
避免诱因: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情绪过度激动、处于闷热拥挤环境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避免让孩子在过度疲劳、饥饿等情况下活动,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体位训练:对于有体位性诱发因素的患者,可以进行体位训练,通过逐渐延长站立时间等方式,训练身体适应体位变化,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例如,让容易因站立突然晕厥的人每天逐渐增加站立的时长,进行适应性训练。
饮食调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因为脱水可能会加重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发作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合理的饮食营养,维持正常的身体生理状态。
总之,迷走神经性晕厥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临床综合征,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诱因、诊断及防治方法,对于有效应对该病症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不同人群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