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是急慢性肝病引发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核心是肝病时肝脏对毒性物质代谢清除降或门体分流致毒性物质入体循环干扰大脑,病因主要是急慢性肝病致肝功能衰竭和或门体分流,发病机制有氨中毒、γ-氨基丁酸/苯二氮复合体、假性神经递质学说,临床表现按严重程度分0到4期及A型、B型、C型分类,儿童肝性脑病有特殊病因需关注其特点,有肝病病史人群要监测指标避诱因,特殊用药人群需谨慎选药考虑潜在影响。
一、肝性脑病的定义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病引发,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核心是严重肝病时,肝脏对体内毒性物质的代谢清除功能大幅下降,或因门-体分流存在,毒性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并透过血脑屏障,干扰大脑正常功能,进而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等一系列表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主要病因是急慢性肝病导致肝功能衰竭和(或)存在门-体分流。例如肝硬化患者,因肝脏结构破坏、门静脉高压形成门-体分流,使得肠道产生的毒性物质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急性肝衰竭时,肝脏代谢解毒能力急剧丧失,都易引发肝性脑病。
(二)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肠道内蛋白质等物质经细菌分解产生氨,正常情况下肝脏能将氨合成尿素清除,但肝病时肝脏处理氨的能力下降,同时门-体分流存在使氨直接进入体循环,血氨升高后透过血脑屏障,干扰脑内三羧酸循环,影响能量代谢,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2.γ-氨基丁酸/苯二氮复合体学说:肝脏对γ-氨基丁酸(GABA)的清除功能减弱,加上门-体分流使肠道产生的GABA能直接进入体循环,与大脑中的GABA受体结合,增强抑制性神经传导,引发神经精神症状。
3.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肝功能障碍时,肠道产生的某些胺类物质如羟苯乙醇胺等,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不能正常传递神经冲动,干扰神经传导通路,导致大脑功能失调。
三、临床表现及分类
(一)临床表现
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阶段:
0期(潜伏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心理测试或智力测试时有轻微异常。
1期(前驱期):可有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应答尚准确,但吐字不清且较缓慢,可有扑翼样震颤。
2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和理解力减退,对时间、地点、人物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计算和智力构图,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巴宾斯基征阳性,扑翼样震颤存在。
3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被唤醒,醒时尚可应答,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可引出,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常呈阳性。
4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
(二)分类
A型:与急性肝衰竭相关,起病急骤,短期内迅速出现肝性脑病症状。
B型:与门-体分流相关,但无明显肝实质损伤,如肝外门静脉系统血栓等导致的门-体分流可引发此型肝性脑病。
C型:与肝硬化、门-体分流相关的慢性肝性脑病,多由长期肝病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常因一些诱因(如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等)而诱发或加重。
四、不同人群的相关特点
(一)儿童肝性脑病
儿童肝性脑病可能有特殊病因,如遗传代谢性肝病等。需特别关注其肝功能和代谢特点,因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善,对毒性物质的代谢清除能力较成人弱,在识别时要注重早期神经精神症状的观察,如是否有异常哭闹、嗜睡、行为异常等表现,且在干预时要优先考虑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损伤或影响脑代谢的药物。
(二)有肝病病史人群
有肝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肝功能、血氨等指标,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等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比如要保持饮食中蛋白质摄入的合理控制,防止因高蛋白饮食导致肠道产氨增多;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处理,以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用药人群
对于有肝病且需用药的人群,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明显损伤或可能影响脑代谢的药物,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对肝脏影响小的药物,同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肝性脑病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