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会引发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和言语障碍以及平衡和协调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和运动模式异常;感觉障碍有浅感觉和深感觉异常;认知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言语障碍有多种类型;平衡障碍致站立行走不稳易跌倒,协调障碍影响精细动作及日常生活自理,各年龄段患者均受不同程度影响。
一、运动功能障碍
1.肢体无力:偏瘫侧肢体力量明显减弱,患者可能无法完成正常的肢体活动,如持物、行走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拿东西时容易掉落,行走时患侧下肢拖地。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支配该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受到影响,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接收神经信号来产生有效的收缩,研究表明约85%的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情况。对于儿童偏瘫患者,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进程,如无法按时达到相应的运动里程碑,像坐、站、走等。
2.运动模式异常: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如上肢呈现屈曲痉挛模式,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下肢呈现伸展痉挛模式,表现为髋关节伸展、外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这种异常运动模式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对肌肉的控制失调所致,在成年偏瘫患者中较为常见,且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干预,可能会导致肌肉挛缩等严重后果。对于老年偏瘫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平衡和行走能力,增加跌倒的风险。
二、感觉障碍
1.浅感觉异常: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异常。患者可能感觉偏瘫侧肢体对触觉的感知减退,比如用棉签轻触患侧皮肤时,感觉不如健侧灵敏;痛觉方面,可能对疼痛的感受不明显,容易受伤却不自知;温度觉也可能出现异常,对冷热的感知与健侧有差异。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使得感觉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在不同年龄段的偏瘫患者中,浅感觉障碍都可能存在,对于儿童偏瘫患者,可能会影响其对自身肢体的感知和保护,导致受伤几率增加。
2.深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位置觉、运动觉障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偏瘫侧肢体的位置,比如在闭眼时不能正确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运动觉方面,不能精确感知肢体的运动方向和幅度。深感觉障碍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使患者在进行肢体运动时更加困难,无论是年轻偏瘫患者还是老年偏瘫患者,深感觉异常都会对其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三、认知和言语障碍
1.认知障碍:部分偏瘫患者可能伴有认知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配合度,记忆力减退可能导致患者难以记住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思维迟缓则会影响患者对自身病情和康复的理解。认知障碍的发生与脑部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有关,在一些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导致偏瘫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对于老年偏瘫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衰退,脑部病变可能会加重这种情况,需要更加细致的康复护理和认知训练。
2.言语障碍:如果脑部病变累及语言中枢,患者可能出现言语障碍,如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流利表达,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混合性失语等。言语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给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在儿童偏瘫患者中,如果语言中枢受损导致言语障碍,会对其语言发育和社会交往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需要早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四、平衡和协调障碍
1.平衡障碍: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力量不平衡和感觉障碍等原因,容易出现平衡障碍。患者站立或行走时难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容易向患侧倾倒。平衡障碍的程度因人而异,轻度平衡障碍可能表现为站立时需要借助辅助器具或他人扶持,重度平衡障碍则可能完全无法独立站立和行走。平衡障碍是导致偏瘫患者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各个年龄段的偏瘫患者中都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患者,跌倒可能会引发骨折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2.协调障碍:患者在进行精细动作时,如用患侧手指捡取小物品,会出现动作不协调、不准确的情况。协调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同运动控制失调引起的,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等动作都可能受到影响。对于儿童偏瘫患者,协调障碍会阻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和技能学习,需要早期进行针对性的协调训练来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