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月经量多有血块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及其他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正常月经特征下的表现(偶尔因压力、作息改变等致内分泌影响出现)、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未完全成熟致激素不稳定)、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致激素紊乱);病理性因素有子宫肌瘤(肌壁间和黏膜下肌瘤致宫腔增大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出血影响月经排出)、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病变致收缩不良)、内分泌失调(排卵障碍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他因素有宫内节育器影响(刺激子宫内膜致收缩异常)、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影响凝血功能)
一、生理性因素
(一)正常月经特征下的表现
正常月经是由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血液等组成,当月经量较多时,血液可能来不及排出,在宫腔或阴道内积聚,就会形成血块。一般来说,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范围是20-60ml,超过80ml则为月经过多。如果只是偶尔出现月经量多有血块且不伴有其他异常不适,可能是生理性的,比如近期压力较大、生活作息改变等因素影响了内分泌,导致子宫内膜脱落较多而出现这种情况。
(二)特殊生理阶段的情况
1.青春期: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激素分泌不稳定,可能会出现月经量多有血块的情况。例如,13-18岁的青春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完善过程中,激素波动较大,子宫内膜脱落可能不太规律,从而出现月经量多伴有血块现象。
2.围绝经期:女性在45-55岁左右进入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紊乱,也可能出现月经量多有血块的情况。这是因为卵巢功能下降,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导致经量增多,血液凝固形成血块。
二、病理性因素
(一)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肌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较易导致月经量多有血块。子宫肌瘤会使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影响子宫收缩,从而导致经量增多,且血液凝固形成血块。研究表明,约25%-35%的子宫肌瘤患者会出现月经过多的症状。例如,黏膜下肌瘤患者,肌瘤向宫腔内生长,会直接影响子宫收缩,使月经出血量增多,还可能伴有血块。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子宫内膜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当累及盆腔等部位时,可能会影响月经的正常排出,导致月经量多有血块。患者还可能伴有痛经、性交痛等症状。据统计,约有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比如,盆腔内异位的子宫内膜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经血排出,就会出现月经量多伴有血块的表现。
(三)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由于子宫肌层病变,子宫收缩不良,导致月经量增多,血液凝固形成血块。研究发现,约50%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会出现月经过多的症状。例如,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内膜组织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功能,使得月经出血量增加,出现血块。
(四)内分泌失调
1.排卵障碍: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排卵功能异常,体内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而缺乏孕激素的拮抗,当子宫内膜脱落时就会出现月经量多有血块的情况。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约有30%-40%存在月经失调,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月经。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加快,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过度,引起月经量多有血块;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慢,也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经量增多伴有血块。
三、其他因素
(一)宫内节育器影响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常见的避孕方式,但部分女性放置IUD后可能会出现月经量多有血块的情况。这是因为IUD作为一种异物,刺激子宫内膜,引起子宫收缩异常,导致经量增多,血液凝固形成血块。一般在放置IUD后的前3-6个月比较常见,约有10%-15%的女性会出现这种经量改变的情况。
(二)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月经量多有血块,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导致月经出血不易凝固,从而出现月经量多且伴有血块的现象。此外,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月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