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腹壁部位,随月经周期变化。病因主要为医源性种植,如剖宫产等手术致内膜细胞种植,少数因淋巴及静脉播散。症状有经期腹壁疼痛、腹壁包块,还可能有皮肤改变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超声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特殊人群中,育龄期女性需与医生沟通生育计划,绝经后女性要定期复查防恶变,多次手术史患者手术难度可能增加,治疗需综合评估。
一、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腹壁部位,如腹壁切口瘢痕处、脐部等,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着女性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增生等变化。
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
1.医源性种植:最常见的原因是剖宫产等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细胞被带到腹壁切口并种植生长。据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约为0.03%1.2%。此外,妇科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会阴侧切术等,若操作过程中子宫内膜碎片污染腹壁切口,也可能导致异位种植。
2.淋巴及静脉播散:少部分情况下,子宫内膜细胞可通过淋巴或静脉系统转移至腹壁,这种情况相对罕见。
三、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1.疼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与月经相关的腹壁疼痛,一般在月经来潮时疼痛加剧,月经结束后疼痛缓解。疼痛程度不一,轻者可能为隐痛,重者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腹壁包块:可在腹壁触及结节或包块,大小不等,质地较硬,边界多不清楚,活动度较差。包块常随月经周期出现大小变化,月经期间包块可能增大、质地变硬,月经后包块可能缩小。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壁皮肤的改变,如局部皮肤发红、色素沉着等。若异位病灶侵犯腹壁肌肉或神经,还可能导致腹壁肌肉无力、感觉异常等。
四、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手术史,尤其是剖宫产、妇科手术史,以及疼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等。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腹壁包块,了解包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特征。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腹壁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有助于判断包块的性质,区分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超声检查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达80%90%。
MRI检查:对于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或病变范围较大、累及深部组织的患者,MRI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包块后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明确组织中是否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以及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
五、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症状明显、包块较大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原则是完整切除异位病灶,尽量减少复发。对于腹壁切口处的病灶,需切除包括病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以确保切缘阴性。若病灶累及腹壁肌肉、筋膜等深部组织,可能需要进行腹壁重建。
术后复发是手术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复发率约为5%15%。为降低复发风险,手术时应尽量彻底切除病灶,避免残留。
2.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不愿接受手术或手术前缩小病灶体积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萎缩,从而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一般为短期使用,长期应用可能导致低雌激素血症相关的不良反应,如潮热、骨质疏松等。
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由于疾病与月经周期相关,可能影响生育,建议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与医生充分沟通生育计划。若有生育需求,应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备孕。手术治疗后,需根据手术范围和恢复情况,合理安排备孕时间,一般建议术后36个月再考虑怀孕。
2.绝经后女性:虽然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异位内膜组织可能会逐渐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若出现腹壁包块增大、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警惕恶变可能。
3.有多次手术史的患者:此类患者手术难度可能增加,因为手术部位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评估手术风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应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手术史及相关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