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机械性损伤和化学物质刺激。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可致病原体感染;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性生活损伤属于机械性损伤;阴道冲洗不当、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或栓剂属于化学物质刺激,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方式增加慢性宫颈炎发病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
HPV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有多种亚型。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慢性宫颈炎的重要诱因之一。例如,高危型HPV16、18等亚型的病毒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长期持续感染就容易引发慢性宫颈炎。从流行病学研究来看,有性生活的女性感染HPV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性活跃期的女性,若HPV持续感染超过1年,患慢性宫颈炎及相关病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感染HPV的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女性(尤其是18-25岁左右)性活跃,感染HPV的几率相对较高,但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相对完善,部分可自行清除病毒,但仍有部分会持续感染。对于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16岁)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的女性,感染高危型HPV进而发展为慢性宫颈炎的风险更高。
2.沙眼衣原体感染
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当沙眼衣原体感染宫颈部位时,会引起宫颈黏膜的炎症反应。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可刺激宫颈上皮细胞分泌过多黏液,同时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宫颈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长期存在就会发展为慢性宫颈炎。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感染沙眼衣原体的风险显著增加,进而增加慢性宫颈炎的发病可能。不同性别中,女性由于生殖系统的生理结构特点,相对男性更易感染沙眼衣原体而引发慢性宫颈炎。在年龄方面,性活跃期的年轻女性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因为此阶段性生活相对频繁,感染机会增多。
二、机械性损伤
1.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
女性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对宫颈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宫颈撕裂等;人工流产手术时,器械的操作也可能损伤宫颈黏膜,使宫颈局部的防御屏障受损,从而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例如,多次人工流产的女性,宫颈反复受到损伤,患慢性宫颈炎的几率比未经历过流产手术的女性高很多。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能面临分娩、流产等情况,尤其是生育年龄的女性,经历分娩或多次流产后,宫颈损伤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慢性宫颈炎的发病风险。对于有多次流产史或分娩史的女性,在产后或术后更要注意宫颈的护理,降低慢性宫颈炎的发生几率。
2.性生活损伤
不适当的性生活方式也可导致宫颈损伤。例如,性生活过于粗暴、性生活频率过高或性伴侣过多等,都可能使宫颈受到机械性损伤。长期的性生活损伤会使宫颈局部的抵抗力下降,为病原体的入侵创造条件,进而引发慢性宫颈炎。性活跃期的女性,尤其是性生活不注意卫生、方式不当的女性,更容易因性生活损伤而患上慢性宫颈炎。在性别方面,主要影响女性,男性虽然也可能携带病原体传播给女性,但自身一般较少因性生活直接引发慢性宫颈炎(除非有特殊的生殖系统损伤等情况,但相对女性而言概率较低)。
三、化学物质刺激
1.阴道冲洗不当
有些女性过度进行阴道冲洗,使用不当的冲洗液或冲洗方式过于粗暴,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微生态环境,导致阴道酸碱平衡失调,阴道的自净能力下降。正常阴道内存在多种有益菌群,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当阴道内环境被破坏后,病原体更容易在宫颈部位定植和繁殖,从而引发慢性宫颈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能存在阴道冲洗的情况,但年轻女性由于对阴道健康过度关注等原因,更易出现不恰当的阴道冲洗行为。例如,一些年轻女性认为频繁冲洗阴道可以保持清洁,却不知这种行为反而增加了患慢性宫颈炎的风险。
2.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或栓剂
长期使用某些具有刺激性的阴道药物或栓剂进行治疗,可能会对宫颈黏膜产生刺激,导致宫颈局部出现炎症反应。例如,长期使用某些含有较强刺激性成分的阴道抗感染药物,可能会破坏宫颈局部的正常组织,引发慢性炎症。不同用药习惯的女性可能面临这种情况,尤其是本身患有一些妇科疾病需要长期阴道局部用药的女性,在用药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药物的刺激性以及用药的疗程等,就容易导致慢性宫颈炎的发生。在年龄方面,没有特定的年龄限制,但对于有长期阴道局部用药需求的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对宫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