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两者发病机制与子宫肌层损伤、遗传、激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差异,诊断可通过影像学及病史症状,治疗策略因病症不同而异,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育龄女性合并病症影响生育需个性化方案,绝经后病灶多萎缩但需复查,有基础疾病者选治疗方案更谨慎。
1.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而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两者都属于妇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子宫肌层损伤、遗传因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例如,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的子宫肌层损伤,可能促使子宫内膜异位到肌层引发腺肌症;而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雌激素能促进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
2.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痛经多在月经开始前1周左右出现,月经来潮第1天最严重,以后逐渐减轻,疼痛常呈痉挛性。患者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
子宫肌瘤:症状与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多见于大的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下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摸到质硬、形态不规则的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形态、肌层回声等情况。子宫腺肌症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小暗区;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MRI可准确判断子宫腺肌症病灶的范围和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等。
病史与症状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情况、痛经情况、生育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例如,有多次妊娠分娩史且出现进行性痛经、经量增多的患者,要考虑子宫腺肌症的可能;而有经量增多、腹部包块等表现的患者需考虑子宫肌瘤。
4.治疗策略
子宫腺肌症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痛经症状)、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GnRH-a能抑制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病灶切除术等。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功能的患者,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子宫肌瘤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的小肌瘤,尤其是近绝经期患者,可定期复查,观察肌瘤的变化。因为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缩小肌瘤体积,但停药后肌瘤可复发)、米非司酮等。
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包括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由肌瘤压迫引起;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能确定肌瘤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肌瘤生长迅速,怀疑有恶变者。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
5.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可能会影响生育,如导致不孕、增加流产风险等。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女性,需要在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尽量在改善病情的同时保留生育能力。例如,对于病灶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尝试药物调理,改善子宫内环境后再备孕;对于肌瘤较大影响宫腔形态的患者,可能需要先进行手术治疗再考虑受孕。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腺肌症的病灶可能会逐渐萎缩,症状有所缓解;而子宫肌瘤也多会萎缩。但仍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肌瘤和腺肌症病灶的变化情况,因为少数情况下肌瘤可能发生恶变。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果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使用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症时,需要考虑对骨代谢等的影响,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采取预防骨质疏松的措施;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子宫肌瘤患者,在选择手术或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