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包括急性期(1-2周内预防并发症、保持关节活动度)、恢复期(2周后至6个月内进行床上、站立、步行等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安全、坚持性原则,还可借助物理治疗手段(电刺激疗法、针灸推拿)和辅助器具(拐杖、助行器、轮椅)辅助康复,以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一、康复训练的阶段划分及目标
(一)急性期(发病1-2周内)
此阶段康复训练目标主要是预防并发症,保持关节活动度。对于偏瘫病人,要帮助其保持良肢位,如仰卧位时,患侧臀部下方可垫起,使髋关节轻度内收;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下方垫软枕。同时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每个关节(肩、肘、腕、髋、膝、踝等)各方向活动,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2-3次,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这是基于早期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对后期康复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可显著降低关节僵硬发生概率。
(二)恢复期(发病2周后至6个月内)
1.床上训练
包括翻身训练,可先让病人双手Bobath握手(患侧拇指放在健侧拇指上方),健腿插入患腿下方,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向一侧转动,同时躯干旋转完成翻身,每天进行3-5次,每次3-5遍。翻身训练有助于病人自主变换体位,提高自理能力,相关研究显示规范的翻身训练能促进病人身体协调性恢复。
坐位训练,从无依托坐位开始,可借助靠垫支撑,逐渐过渡到有依托坐位、无依托坐位,每次训练时间可从5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左右,每天2-3次。坐位训练是站立和行走的基础,能增强躯干平衡能力,研究发现良好的坐位平衡能力对偏瘫病人后续的转移、站立等活动有积极影响。
2.站立训练
在病人能坐稳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先借助站立架或他人辅助站立,逐渐过渡到平衡杠内站立,然后尝试无依托站立。站立训练时要注意保持身体直立,双下肢均匀负重,每次站立时间根据病人耐受程度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每天2-3次。站立训练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对于恢复步行能力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早期进行规范的站立训练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站立和步行功能。
3.步行训练
当病人具备一定站立平衡能力后可进行步行训练,先在平衡杠内练习步行,由训练者辅助病人进行步行动作,包括迈步、摆臂等,逐渐过渡到在平行地面上步行。步行训练要注重步态的正确性,如患侧下肢的迈步、足跟先着地等动作。步行训练能帮助病人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独立性,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规范的步行训练方案可显著改善偏瘫病人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化原则
康复训练方案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基础健康状况等进行个体化制定。例如,老年偏瘫病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训练强度应适当降低,循序渐进;年轻偏瘫病人若基础健康状况较好,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女性病人在康复训练中可能因身体结构等因素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关节的保护等。
(二)安全性
训练过程中要确保病人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在站立和步行训练时,要有合适的保护措施,如使用保护垫、有专人辅助等。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偏瘫病人,训练时要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
(三)坚持性
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病人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训练。家属要给予病人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病人树立康复信心,保证训练的持续性。研究显示,坚持规律康复训练的偏瘫病人康复效果明显优于训练不规律的病人。
三、康复训练的辅助手段
(一)物理治疗手段
1.电刺激疗法
可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通过电极片放置在相关肌肉部位,给予适当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同时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偏瘫病人的下肢肌肉,电刺激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的运动功能,临床研究表明NMES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偏瘫病人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2.针灸推拿
针灸可选择相关穴位,如上肢可选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穴位,下肢可选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推拿则可采用揉、按、推等手法,放松痉挛的肌肉,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但针灸推拿的操作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二)辅助器具的使用
1.拐杖或助行器
对于行走困难的偏瘫病人,拐杖或助行器可以提供支撑,帮助病人保持平衡,进行步行训练。选择合适的拐杖或助行器很重要,要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和行走能力进行调整,确保使用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2.轮椅
对于行动严重不便的偏瘫病人,轮椅是重要的辅助器具。选择轮椅时要考虑其舒适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定期对轮椅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病人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