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偏瘫通常由脑血管疾病引起,需专业医生全面评估后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同时进行针对原发病的药物治疗,家庭要做好环境调整、营养支持、心理关怀,还要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康复是长期过程,需多方共同努力以改善老人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一、康复评估与诊断
老人偏瘫通常由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首先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偏瘫的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平衡能力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二、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
良肢位摆放:在卧床期间,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可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患侧卧位时,头部用枕头舒适支撑,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膝关节略屈曲;仰卧位时,头部垫枕头,患侧肩部下方垫枕头使肩部前伸,患侧上肢伸展,掌心向上,患侧下肢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使其微屈并稍向外旋等。
关节活动度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每天多次,每个关节活动到正常活动范围的70%-80%左右,以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对于病情允许且有一定主动运动能力的老人,可进行主动助力运动或主动运动,逐步增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步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平衡和下肢支撑能力后,进行步行训练。初期可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和步行准备训练,如重心转移、患侧下肢负重训练等,逐渐过渡到在助行器或家人辅助下进行步行训练,帮助老人恢复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物理因子治疗
低频电刺激:利用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过将电极片放置在偏瘫侧相关肌肉部位,给予适当强度的低频电刺激,每次治疗时间根据老人耐受情况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可每周进行数次。
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于部分有一定神经功能残留的老人,功能性电刺激可用于诱发肌肉运动,帮助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例如,用于刺激下肢肌肉,辅助患者进行步行相关的肌肉收缩活动,但需要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参数。
3.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例如,训练老人使用健手辅助患手进行穿衣,练习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一起完成进食动作等,逐步提高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居家生活。
精细功能训练:针对手部精细动作进行训练,如使用握力球进行握力训练,用手指捏取小物件等,有助于恢复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提高老人从事一些简单手工活动或日常生活操作的能力。
三、药物治疗
针对引起偏瘫的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如脑梗死患者如果在溶栓时间窗内且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可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调控血压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严格遵循医嘱,医生会根据老人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考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四、家庭护理与支持
1.环境调整:家中应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如在卫生间、走廊等区域安装扶手,地面保持平整无杂物,防止老人跌倒。居住环境要保持整洁、舒适,光线充足,方便老人进行康复活动和日常起居。
2.营养支持:保证老人摄入均衡的营养,对于有吞咽困难的偏瘫老人,可能需要调整饮食质地,如改为软食、半流食或糊状食物等,防止误吸。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维持老人的身体机能,促进康复。
3.心理关怀:偏瘫会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家人要多与老人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老人树立康复的信心,让老人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五、预防并发症
1.压疮预防:定时为老人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如骶尾部、足跟、髋部等,可使用气垫床、减压垫等,定期检查皮肤情况,如有发红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2.肺部感染预防:鼓励老人进行咳嗽、咳痰训练,定时拍背,帮助老人排出痰液,防止肺部感染。对于卧床老人,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等。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指导老人适当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对于留置导尿管的老人,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定期更换尿袋等,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老人偏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专业康复人员的共同努力,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老人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