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闭经指正常月经建立后停经6个月以上或按自身周期停3个周期以上,其常见原因有内分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和子宫因素,评估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实验室(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和影像学(B超、MRI)检查,处理原则是针对不同原因处理,如内分泌因素者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子宫因素者手术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继发性闭经的常见原因及影响因素
1.内分泌因素
年龄方面: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暂时性月经不规律,但一般会逐渐建立规律月经。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出现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最终闭经,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一般发生在45-55岁左右。例如,一项对不同年龄段女性内分泌指标的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女性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明显升高,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月经周期改变。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过度节食、运动量过大等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过度节食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脂肪含量过低,而脂肪是合成雌激素的原料之一,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闭经。长期高强度运动的女性,如运动员,由于身体应激状态改变内分泌调节,也容易出现闭经情况。研究表明,过度节食的女性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继发性闭经。
病史方面: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常表现为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同时伴有多毛、肥胖、不孕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等有关。另外,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女性,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紊乱甚至闭经。
2.子宫因素
年龄方面:育龄期女性如果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可能引起宫腔粘连,导致闭经。这是因为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子宫内膜无法正常生长和脱落。
病史方面:先天性无子宫或子宫发育不良的女性属于原发性闭经范畴。而对于有宫腔粘连病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可能出现胎盘植入等并发症,影响妊娠结局。
二、闭经的评估与检查
1.一般检查
会询问患者的年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情况。对于青春期女性,要关注第二性征发育情况;围绝经期女性要了解潮热、盗汗等更年期症状。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第二性征检查等。例如,检查乳房发育情况、阴毛分布等,以初步判断内分泌状况。
2.实验室检查
性激素六项检查:包括雌二醇、孕酮、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等。通过测定这些激素水平,可以了解HPO轴的功能状态。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睾酮升高、LH/FSH比值增大;卵巢功能衰退患者表现为雌激素降低、FSH升高。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以排除甲状腺疾病引起的闭经。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观察子宫和卵巢的形态、大小、结构等。通过B超可以发现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器质性病变,也可以了解子宫内膜厚度,一般来说,子宫内膜厚度达到一定程度(约8-10mm)才可能来月经。对于宫腔粘连的患者,B超可能显示子宫内膜薄且不均匀等异常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怀疑有垂体病变,如垂体瘤等情况时,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垂体的结构,有助于明确病因。
三、闭经的处理原则
1.针对不同原因的处理
内分泌因素引起的闭经:如果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同时可根据情况使用药物调节月经周期,如口服短效避孕药等。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则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月经可能逐渐恢复。
子宫因素引起的闭经:对于宫腔粘连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防止再次粘连,并使用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生长。而对于先天性无子宫或子宫发育不良的原发性闭经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其恢复月经,但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正确面对。
2.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闭经多与HPO轴不成熟有关,一般不需要过度紧张,但如果闭经时间过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严重腹痛等,需要及时就医。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节食和剧烈运动。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闭经是正常生理过程,但如果出现严重的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时,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的激素替代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有乳腺疾病、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等情况时需要谨慎使用。
有病史的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在闭经后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甲状腺疾病患者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