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发多种疼痛相关症状,包括盆腔疼痛(多为下腹部及盆腔深部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涉及异位内膜经期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等机制)、痛经(严重且进行性加重,初潮后可能出现,随病情发展加剧,经期过度劳累、受寒等会加重,涉及异位内膜经期出血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及炎性细胞释放致痛物质等机制)、性交疼痛(盆腔深部性交时或后明显,性活跃育龄女性高发,性生活刺激异位病灶及盆腔敏感环境加剧疼痛)、肠道相关疼痛(下腹部隐痛、坠胀等,伴肠道功能紊乱,成年女性可发生,育龄期相对易出现,涉及异位内膜经期出血刺激肠道黏膜及周围组织等机制)、泌尿系统疼痛(排尿痛、尿频、尿急、腰痛等,各年龄段育龄女性可能发生,饮水过少等可加重,涉及异位内膜侵犯膀胱或输尿管致刺激或梗阻等机制)
一、盆腔疼痛
1.部位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盆腔,多为下腹部及盆腔深部疼痛,呈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通常在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坠胀感,而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从年龄角度看,育龄期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此阶段女性月经周期规律,内膜异位病灶受激素影响明显,月经时病灶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对于有过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如人工流产等,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风险增加,更易出现盆腔疼痛相关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的女性,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可能加重疼痛感受。
2.涉及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盆腔腹膜、卵巢等,月经期间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出血,但是无法像子宫内的内膜那样排出体外,就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引起炎症反应,释放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导致盆腔出现疼痛。
二、痛经
1.特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经往往比较严重,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初潮时可能没有痛经,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痛经,并且疼痛程度越来越重,持续时间可能也会延长。从性别角度看,女性都会面临月经相关问题,但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痛经具有其特异性。年龄方面,青春期女性开始有月经后,若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就可能出现痛经,且随着年龄增长、经期次数增多,病情可能逐渐进展,痛经愈发严重。生活方式上,经期过度劳累、受寒等可能会加重痛经症状,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使异位内膜病灶出血刺激加剧。
2.机制阐释:异位内膜在经期出血,局部压力增高,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同时,异位内膜病灶周围的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被激活,释放更多致痛物质,使得痛经比正常生理性痛经更为剧烈且进行性加重。
三、性交疼痛
1.发生部位及表现: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性交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在盆腔深部,尤其是在性交过程中或性交后较为明显。对于有性生活的育龄女性,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性交疼痛,需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年龄上,性活跃的育龄期女性是高发人群,此阶段性生活较为频繁,异位病灶受性生活刺激更容易引发疼痛。生活方式中,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可能增加盆腔感染风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协同加重性交疼痛症状。
2.相关原理:当盆腔内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时,性交时器官的接触和摩擦会刺激异位内膜病灶,导致局部出现疼痛反应,同时,盆腔内环境因异位内膜存在而处于敏感状态,也会加剧性交时的疼痛感。
四、肠道相关疼痛
1.疼痛表现:如果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侵犯肠道,患者可能会出现肠道相关的疼痛,表现为下腹部隐痛、坠胀,还可能伴有便秘、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类似肠梗阻的表现,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从年龄角度,成年女性都可能发生肠道受累的情况,但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出现,因为此阶段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概率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使得肠道相关疼痛症状更为明显,同时也可能干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肠道症状的判断。
2.牵涉机制: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肠道上,月经期间肠道内的异位内膜也会出血,刺激肠道黏膜及周围组织,引起肠道痉挛、炎症反应等,从而出现肠道相关的疼痛及功能紊乱表现。
五、泌尿系统疼痛
1.疼痛情况:当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泌尿系统,如膀胱、输尿管等部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泌尿系统相关的疼痛,表现为排尿时疼痛、尿频、尿急,或者腰部疼痛等。对于有泌尿系统症状且伴有盆腔相关异常的女性,要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泌尿系统的可能。年龄上,各年龄段育龄女性都有发生的可能,生活方式中,饮水过少等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症状的表现,同时也可能掩盖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的症状。
2.作用原理:异位内膜侵犯膀胱黏膜时,月经周期中膀胱内的异位内膜出血,刺激膀胱黏膜引起排尿疼痛、尿频、尿急等症状;若侵犯输尿管,可能导致输尿管梗阻,引起腰部疼痛等表现,这是由于异位内膜病灶压迫或刺激泌尿系统组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