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发烧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症状表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症状表现上,普通发烧多为中低热、单纯体温升高伴轻微乏力,新冠感染发热程度差异大、常伴多种症状;流行病学中,普通发烧多与非传染性因素相关、个体散发,新冠感染与病毒传播相关、易聚集发病;实验室检查里,普通发烧血常规表现因病因不同而异,新冠感染有特定血常规及病原学阳性表现;预后方面,普通发烧预后良好,新冠感染大部分预后良好但少数重症者预后差;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孕妇感染后有各自需注意的鉴别及应对情况。
一、症状表现方面
1.发热程度:普通发烧体温多为中低热,一般不超过39℃,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发热程度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及以上。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约30%-50%会出现高热情况,而普通发烧相对较少出现高热。
2.伴随症状:普通发烧往往单纯以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可能伴随轻微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除发热外,还常伴有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例如,在一些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干咳的比例超过60%,而普通发烧伴随干咳等症状的比例明显低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二、流行病学方面
1.接触史关联:普通发烧多与普通的受凉、局部感染等非传染性因素相关,一般无明确的传染病接触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则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密切相关,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接触史或者去过疫情高发地区等情况。比如,若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大幅增加,而普通发烧一般不存在这样的特定接触关联。
2.群体发病情况:普通发烧多为个体散发情况,很少出现群体集中发病的情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人群中造成聚集性发病,尤其是在密闭场所、人群密集区域等更容易出现多人相继感染的情况。例如,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一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输入,很容易引起集体发病。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普通发烧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若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发烧,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有一定变化,但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血常规表现有差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常规早期可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表现。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约75%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2.病原学检查:普通发烧通过病原学检查一般不能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可呈阳性结果,这是区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普通发烧的重要实验室依据。目前的核酸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准确检测出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四、预后方面
1.普通发烧:普通发烧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如休息、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等,一般恢复较快,预后良好,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对身体的长期影响较小。例如,因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烧,经过规范治疗,多数在1-2周内可完全康复。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可逐渐康复。但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统计,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重症患者占比约为5%-10%,而这部分重症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对身体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如肺纤维化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热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儿童普通发烧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而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除了关注体温外,还要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对于儿童,普通发烧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鉴别更要谨慎,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易出现重症情况。老年人普通发烧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鉴别中,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老年人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情变化可能更快更严重。老年人出现发烧症状时,要及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严重情况。
3.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需要特别关注,普通发烧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鉴别要准确。孕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如导致早产、胎儿窘迫等。孕妇出现发烧等症状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既要考虑发烧本身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又要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及相应的应对措施。